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简析三峡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涵与形态
【作者】 姜晓花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正文】摘 要:舞、剧、曲、乐、歌、画、塑、刻等艺术部类是三峡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间文学、故事传说艺术底蕴在巴、楚、蜀三种文化中不断地交流融合,流传至今,共同造就了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人文环境共有的“三峡”特征。
关键词:三峡;民间文学艺术;内涵;形态
古往今来,日换星移,现今的人和物,既有原始基因的孕育延续,又饱经历代文明更迭之沧桑。三峡民间文学艺术独具特色,是三峡文化中重要的的一枝,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艺术的流传可以使我们想去探索艺术源流时,能清晰的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当我们仔细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时,既可以感受到三峡文化的风韵依然,又可领略到每一个时代者和创新者们深深的文化痕迹。
历史《华阳国志.巴志》曾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放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峡区人民的能歌善舞早有记载,包括汉、土家、苗、瑶等族人民,也名不虚传,世代劳作生息于三峡地区也孕育着崛起,而巴人是否参与了武王伐纣需做进一步研究[1]。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峡区的各族人民适应多种审美需求,在不断的融合中形成了相同的审美情趣,紧接着也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本土文学艺术,不断影响并改善着峡区人民的精神生活。
长江三峡的乐、歌、舞、剧、曲、画等艺术部类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美感丰繁,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三峡”色彩、音域特异的就达数10多种,现存民间舞蹈141种,留下多彩多样且颂不衰的杰作[1-2]。比如民歌,它分“号子”“田歌”“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等。其中“薅草锣鼓”等田歌更是丰富多彩,分有“九板”“十三腔”“十二声”。民歌中的号子,可分船工号子、搬运号子、打硪号子、榨油号子、打墙号子等;而船工号子中又分峡江号子、清江号子;清江号子又分长阳清江船工号子、宜都清江船工号子。三其次,峡地区各种民间乐器多,都独具特色,一般分为三类:吹管乐器,比如唢呐、号、角、笛、巴乌、木叶等;打击乐器主要有鼓、玉磐、震铃、梆子、锣、钹、金种、木鱼等;丝竹乐器,主要有琴、笛、二胡等。民间乐器是多种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必不可少的伴奏、演奏,有吹打乐、锣鼓乐、吹奏乐和丝竹乐4个乐种。吹打乐俗称“响匠班子”是民间器乐的主体,是由管乐吹奏和打乐合奏的乐曲,风格各异,曲牌杂多。锣鼓乐民间俗称“打家业”,一般用于红白喜事,喜锣鼓一般在在喜事场合演奏,丧锣鼓在丧事活动中演奏。吹奏乐指由唢呐、笛子、长号等管乐吹奏的乐曲,大多用于民间红白喜事场合。丝竹乐的主奏乐器为丝弦与竹管,辅以打击乐,有“粗乐”和“细乐”的区别,分别用在不同的场合,其“粗乐”主要表达”低沉、哀鸣、庄重,主要用在“白事”类;而“细乐”表达细腻、婉转、吉祥、典雅,主要用在“红事”类。民间乐器演奏是灵活多样、且独具特色的,可以根据人们想表达的特定情感情绪来选择不同的器乐。
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是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是民间文学不可或缺的,在民间被也称为““瞎话”、“古话”、“古经”等”。民间故事是由老百姓创作的虚构内容,并通过口头传播流传至今的一种作品,有表达节令岁时、习俗活动等,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往往更加表达出平民百姓的真情实感与文化心理,在内容上情节生动曲折、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人民群众接受力度强。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在三峡的民间故事传说中有景观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等等,每一种故事传说都渗透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有古老民族的历史风烟、道德标准、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传说总是尽力把情节落实到确定的人、事、物上,内涵丰厚。比如,苗族民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至今还广为流传[2]。而在三峡也有很多研究史传说,涉及土家族的历史传说,主要包括土家族的历史源流、人物和地方特色。风物传说主要是关于名胜古迹、自然山川等。其中,《三峡风景传说》是详录了长江三峡及其支流大宁河小三峡等地的“山峰的传说”等八个辑类的风物传说。
结语
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传播,再到发展流传,与我们的额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有紧密联系。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等,三峡的民间艺术也会使用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意义化造型、情势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4]。三峡独特的山水性情、人文情怀、历史渊源造就了精美的文学艺术世界,也促成了巴楚民族最本质的人格精神和文化气质。但是,独特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感情气质等又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特点,不同地方的艺术特点各异奇趣,各具特色。三峡民间传说体现着着巴、楚民族的审美意识,表达着巴、楚子民对三峡文学艺术的深挚情感,这或许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所在,美好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育和熏陶。
参考文献:
[1]高丽艳.三峡民间故事的神化性特征及其成因[J].三峡文化研究,2010,(1):136-142.
[2]袁生.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下堡坪民间故事[J].地方文化研究,2015(5)1-1.
关键词:三峡;民间文学艺术;内涵;形态
古往今来,日换星移,现今的人和物,既有原始基因的孕育延续,又饱经历代文明更迭之沧桑。三峡民间文学艺术独具特色,是三峡文化中重要的的一枝,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艺术的流传可以使我们想去探索艺术源流时,能清晰的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当我们仔细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时,既可以感受到三峡文化的风韵依然,又可领略到每一个时代者和创新者们深深的文化痕迹。
历史《华阳国志.巴志》曾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放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峡区人民的能歌善舞早有记载,包括汉、土家、苗、瑶等族人民,也名不虚传,世代劳作生息于三峡地区也孕育着崛起,而巴人是否参与了武王伐纣需做进一步研究[1]。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峡区的各族人民适应多种审美需求,在不断的融合中形成了相同的审美情趣,紧接着也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本土文学艺术,不断影响并改善着峡区人民的精神生活。
长江三峡的乐、歌、舞、剧、曲、画等艺术部类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美感丰繁,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三峡”色彩、音域特异的就达数10多种,现存民间舞蹈141种,留下多彩多样且颂不衰的杰作[1-2]。比如民歌,它分“号子”“田歌”“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等。其中“薅草锣鼓”等田歌更是丰富多彩,分有“九板”“十三腔”“十二声”。民歌中的号子,可分船工号子、搬运号子、打硪号子、榨油号子、打墙号子等;而船工号子中又分峡江号子、清江号子;清江号子又分长阳清江船工号子、宜都清江船工号子。三其次,峡地区各种民间乐器多,都独具特色,一般分为三类:吹管乐器,比如唢呐、号、角、笛、巴乌、木叶等;打击乐器主要有鼓、玉磐、震铃、梆子、锣、钹、金种、木鱼等;丝竹乐器,主要有琴、笛、二胡等。民间乐器是多种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必不可少的伴奏、演奏,有吹打乐、锣鼓乐、吹奏乐和丝竹乐4个乐种。吹打乐俗称“响匠班子”是民间器乐的主体,是由管乐吹奏和打乐合奏的乐曲,风格各异,曲牌杂多。锣鼓乐民间俗称“打家业”,一般用于红白喜事,喜锣鼓一般在在喜事场合演奏,丧锣鼓在丧事活动中演奏。吹奏乐指由唢呐、笛子、长号等管乐吹奏的乐曲,大多用于民间红白喜事场合。丝竹乐的主奏乐器为丝弦与竹管,辅以打击乐,有“粗乐”和“细乐”的区别,分别用在不同的场合,其“粗乐”主要表达”低沉、哀鸣、庄重,主要用在“白事”类;而“细乐”表达细腻、婉转、吉祥、典雅,主要用在“红事”类。民间乐器演奏是灵活多样、且独具特色的,可以根据人们想表达的特定情感情绪来选择不同的器乐。
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是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是民间文学不可或缺的,在民间被也称为““瞎话”、“古话”、“古经”等”。民间故事是由老百姓创作的虚构内容,并通过口头传播流传至今的一种作品,有表达节令岁时、习俗活动等,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往往更加表达出平民百姓的真情实感与文化心理,在内容上情节生动曲折、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人民群众接受力度强。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在三峡的民间故事传说中有景观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等等,每一种故事传说都渗透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有古老民族的历史风烟、道德标准、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传说总是尽力把情节落实到确定的人、事、物上,内涵丰厚。比如,苗族民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至今还广为流传[2]。而在三峡也有很多研究史传说,涉及土家族的历史传说,主要包括土家族的历史源流、人物和地方特色。风物传说主要是关于名胜古迹、自然山川等。其中,《三峡风景传说》是详录了长江三峡及其支流大宁河小三峡等地的“山峰的传说”等八个辑类的风物传说。
结语
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传播,再到发展流传,与我们的额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有紧密联系。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等,三峡的民间艺术也会使用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意义化造型、情势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4]。三峡独特的山水性情、人文情怀、历史渊源造就了精美的文学艺术世界,也促成了巴楚民族最本质的人格精神和文化气质。但是,独特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感情气质等又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特点,不同地方的艺术特点各异奇趣,各具特色。三峡民间传说体现着着巴、楚民族的审美意识,表达着巴、楚子民对三峡文学艺术的深挚情感,这或许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所在,美好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育和熏陶。
参考文献:
[1]高丽艳.三峡民间故事的神化性特征及其成因[J].三峡文化研究,2010,(1):136-142.
[2]袁生.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下堡坪民间故事[J].地方文化研究,20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