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亲历探究 获得新知
【作者】 张秀丽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小学
——《铁钉生锈了》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本节课是一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典型课型,按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学生讨论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做出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切实的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知道用实验验证,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实验方案更完善,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从老师出示生锈的铁钉开始,让学生们说一说想研究的内容,并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因素来研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怎样使得实验更公平公正,来做出相应的改变,使实验方案更合理、完善。同时,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案例描述】
案例片段1:
1、提问:你见过哪些生锈的物品?在哪里见到的?
生1:我们家里的水管上的闸阀生锈了。
生2:我们家里的一把菜刀放在厨房里,长期没用也生锈了。
生3:我看到自行车上的链条上生了很多锈。
生4:我看到栏杆生锈了。
生5:有一天中午我洗的锅,由于铁锅里有水迹,晚上发现锅里生锈了,是暗红色的。
……
2、PPT图片,观察、质疑。
【评价:让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铁制品生锈的现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对生锈环境的关注,并为后续研究生锈的原因做好铺垫。】
案例片段2:
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
1、小组活动: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生1:铁是灰白色,锈是暗红色。
生2:铁是银色,锈是红褐色。
生3:铁是银白色,锈是红褐色。
生再次观察,一致认为铁是银白色,铁锈是暗红色。
生4:用手摸铁光滑,铁锈粗糙。
生5:铁有金属光泽,铁锈无光泽。
生6:铁无空隙,铁锈有空隙。
生7:我们用磁铁吸,发现铁可以被磁铁吸,铁锈不被磁铁吸。
……
【评价:通过比较铁与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生锈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片段3: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学生猜测: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讨论并分组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生1:我们组认为铁生锈与水有关。我们这样的方法是——
② 把铁钉放在盛满水的试管里。
③ 加一点油。
④ 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
生2:这是对比实验,他们组设计的有问题,可以这样做——
① 用三个同样大小的试管,分别装上少量水、适量水、干燥剂。
② 把一枚铁钉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并在水面上加一点油(在水面上加油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还有一枚铁钉放在有干燥剂的试管里。
③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生3:是的,我们研究铁生锈与水有关。改变的条件是水,生2组的设计,设计了把铁钉分别放在水少、水多、无水的环境,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
【评价:带领学生研究铁生锈的原因,进一步加强“控制变量”的技能训练。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去思考、研究发现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
案例片段4:
说一说家中各种铁制品采用哪些防锈方法。
生1:妈妈每次菜切完后用抹布把菜刀上的水擦干,是减少水分,以免菜刀生锈。
生2:我们家的蒸锅是用不锈钢做的,不容易生锈,我认为不锈钢的抗生锈能力强。
生3:在自行车的链条是涂润滑油,可以隔绝水和空气,达到防锈的目的。
生4:汽车上喷漆,也是可以隔绝水和空气,达到(下转第71页)(上接第72页)防锈的目的。
生5:在铁制品上覆盖搪瓷,可以隔绝水和空气,达到防锈的目的。
……
【评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发现其中的原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按照观察事实、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重点突出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思考与体验得到结论,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来回答问题。在教学铁与铁锈的不同(从三方面:颜色、光泽度、硬度上比较),上课时只是让学生说说,有的学生说铁的颜色是灰白色,表述不准确。反思后,觉得可给每一小组发一根生锈的铁钉和一根未生锈的铁钉,叫学生可看可摸去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学生亲自看见未生锈的铁钉和和生锈的铁钉从颜色和光泽度比较很容易,在硬度上,可让学生从生锈的铁钉上刮下一些铁锈,再比较硬度,学生应该也能比较得出答案,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一些。
2、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这部分活动需要的时间长,又是在课外进行,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铁钉的变化,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各组的发现。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概括铁钉生锈原因;介绍防锈方法,明晰防锈原理,这是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是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让学生实验交流,交流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汇报,而教师关注学生探究的思维过程学生不仅能从观察中发现,还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释“为什么”,在交流的片段中,学生不仅仅在汇报自己的发现,而且在交流着自己的思考,科学探究不仅是关注过程,还应关注结果。经过一系列研究后,学生除了进一步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外,对铁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自觉地去保护铁了,课尾的拓展活动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发现其中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