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作者】 杨稀稀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正文】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积极开展情景教学,努力为学生创造目的语环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广泛地引入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提高输入的频度,帮助学生扩展视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小学英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一、引言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最热门的研究之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文化素养、英语思维、英语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教育部,2018)。核心素养的颁布与推行,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到了新的研究和实践阶段。这就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文化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标》)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使用和了解,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势在必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在小学起始阶段, 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相关的文化背景下学到地道的英语,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文化意识是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小学英语教学也不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英语教材中会涉及到关于文化的知识。以重大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al clips的版块。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使英语教材成为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材料。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是要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授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以加深对教材的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李悦蛾、范宏雅指出过教材的局限性:教科书中出现许多关于询问对方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人隐私问题,对西方文化略有了解的知道,西方人不喜欢别人询问这些的,而教材仅仅列出了类似问句及其答语,却没有对此语言的使用场合作出相关解释(李悦蛾、范宏雅,2002:70)。这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给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拓展教材中的内容,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知道,由于文化的不同,想要正确得体地使用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比如,由于文化的差异,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也会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应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因素,并进行有目的的讲解,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汇,得体地使用词汇。例如,英语词汇“aunt”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这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人们特别注重人伦亲情;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并不把亲属关系看得很重,而是崇尚个人主义,个人对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就少得多。通过对“aunt”一词的学习,学生对西方社会关系中这一文化现象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文化异同对比,及时点拨学生了解文化差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情境渗透,为学生积极地创造目的语环境
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这门语言。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不过,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创造虚拟的人为的目的语环境,在课堂练习中应使学生了解谈话的任务,养成带着问题理解对方话语完成交际目的的习惯。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语言的正确形式,而且还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和使用语言。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图片、电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给学生以直观的情景感受。例如,教师在讲解Christmas Day时,就可以利用图片、电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Christmas Day的来源,在圣诞节的时候人们主要干什么等具体情况,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的之间的差异,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当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传播优秀灿烂的中国文化。李永大曾指出: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而且还要推动学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为培养具有文化自尊自信的国民打下基础,如果外语教育只注重单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就演变为文化侵略,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李永大,2014)。教师还可以积极地创设一系列英语活动,如角色扮演、英语表演、英语角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潜移默化地把许多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
(三)广泛地引入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
输入频度是掌握语言的关键,外语学习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对频繁出现的词语进行内部加工和处理,这是人类生来具有的对特点加工分类的能力。因此输入频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尤其在我国这种缺少目的语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如英语绘本,歌曲,动画,新闻等,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借助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英语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英语阅读。学生在阅读观看时,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另一种文化的氛围里,产生一种“移情”的心理体验,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从而更真切而深入地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及信仰。
三、总结
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密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努力为学生创造目的语环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在课堂上广泛地引入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英语阅读,提高输入的频度,帮助学生扩展视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永大.英语教学和文化相结合的问题[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15(8):10-16.
[4]李悦蛾,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2.70.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小学英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一、引言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最热门的研究之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文化素养、英语思维、英语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教育部,2018)。核心素养的颁布与推行,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到了新的研究和实践阶段。这就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文化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标》)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使用和了解,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势在必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在小学起始阶段, 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相关的文化背景下学到地道的英语,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文化意识是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小学英语教学也不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英语教材中会涉及到关于文化的知识。以重大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al clips的版块。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使英语教材成为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材料。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是要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授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以加深对教材的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李悦蛾、范宏雅指出过教材的局限性:教科书中出现许多关于询问对方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人隐私问题,对西方文化略有了解的知道,西方人不喜欢别人询问这些的,而教材仅仅列出了类似问句及其答语,却没有对此语言的使用场合作出相关解释(李悦蛾、范宏雅,2002:70)。这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给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拓展教材中的内容,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知道,由于文化的不同,想要正确得体地使用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比如,由于文化的差异,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也会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应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因素,并进行有目的的讲解,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汇,得体地使用词汇。例如,英语词汇“aunt”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这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人们特别注重人伦亲情;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并不把亲属关系看得很重,而是崇尚个人主义,个人对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就少得多。通过对“aunt”一词的学习,学生对西方社会关系中这一文化现象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文化异同对比,及时点拨学生了解文化差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情境渗透,为学生积极地创造目的语环境
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这门语言。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不过,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创造虚拟的人为的目的语环境,在课堂练习中应使学生了解谈话的任务,养成带着问题理解对方话语完成交际目的的习惯。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语言的正确形式,而且还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和使用语言。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图片、电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给学生以直观的情景感受。例如,教师在讲解Christmas Day时,就可以利用图片、电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Christmas Day的来源,在圣诞节的时候人们主要干什么等具体情况,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的之间的差异,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当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传播优秀灿烂的中国文化。李永大曾指出: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而且还要推动学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为培养具有文化自尊自信的国民打下基础,如果外语教育只注重单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就演变为文化侵略,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李永大,2014)。教师还可以积极地创设一系列英语活动,如角色扮演、英语表演、英语角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潜移默化地把许多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
(三)广泛地引入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
输入频度是掌握语言的关键,外语学习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对频繁出现的词语进行内部加工和处理,这是人类生来具有的对特点加工分类的能力。因此输入频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尤其在我国这种缺少目的语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如英语绘本,歌曲,动画,新闻等,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借助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英语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英语阅读。学生在阅读观看时,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另一种文化的氛围里,产生一种“移情”的心理体验,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从而更真切而深入地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及信仰。
三、总结
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密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努力为学生创造目的语环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在课堂上广泛地引入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英语阅读,提高输入的频度,帮助学生扩展视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永大.英语教学和文化相结合的问题[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15(8):10-16.
[4]李悦蛾,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