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作者】 尹立成
【机构】 陕西省城固县董家营镇永宁寺小学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融洽关系,创设有效情景。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识知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恰,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可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要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二、设置悬念,创设有效情境。设置悬念,创设有效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三、巧设疑问,创设有效情景。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热情,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挑战性的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学生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惊奇了,这里到底是什么“诀窍”呢?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活了。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数后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结论时,教师及时提出:“到底怎样才能快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四、组织活动,创设有效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节时,教师依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边动手边判断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把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写成连乘算式求出积,再用数方块的方法说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推理,既发现了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了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发扬民主,创设有效情境。儿童好胜心强,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发扬民主,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争论中明理长智,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思维活跃,思维水平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造民主争论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积极开动脑筋,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例如,在学完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后,有这样一题: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并且A+B=10,问他们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答案。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地启发: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运用这条规律,你现在能解这道题了吗?学生由意见的不一致,到意见的一致,民主和谐的气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六、利用教材,创设有效情境。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其愉快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目的。如通过诱发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愉悦中解决问题。例如;计算1+2+3+4+5+……+100,可引导学生用数学美的眼光来观察这个算式,发现它蕴涵着和谐有序的美,还具有1+100=2+99=3+98=……50+51=101的对称美,这时我们就可较容易地指导学生把加法算式转化为简单的乘法算式101*50=5050,另外,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等有关栏目的作用,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巧妙地勾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七、运用电教,创设有效情境。教学中,适当开设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于一体,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疏到疑难,明悟规律,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学生对有关“相向而行”、“相遇”等词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显示,帮助学生扫除审题障碍:再屏幕上先出示一条线段,接着在两端闪烁一下,然后轻触键盘,便见两人同时从家向学校走来,越走越近,直至相遇,学生在直观的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向而行”、“相遇”等词的意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融洽关系,创设有效情景。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识知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恰,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可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要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二、设置悬念,创设有效情境。设置悬念,创设有效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三、巧设疑问,创设有效情景。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热情,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挑战性的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学生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惊奇了,这里到底是什么“诀窍”呢?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活了。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数后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结论时,教师及时提出:“到底怎样才能快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四、组织活动,创设有效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节时,教师依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边动手边判断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把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写成连乘算式求出积,再用数方块的方法说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推理,既发现了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了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发扬民主,创设有效情境。儿童好胜心强,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发扬民主,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争论中明理长智,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思维活跃,思维水平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造民主争论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积极开动脑筋,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例如,在学完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后,有这样一题: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并且A+B=10,问他们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答案。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地启发: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运用这条规律,你现在能解这道题了吗?学生由意见的不一致,到意见的一致,民主和谐的气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六、利用教材,创设有效情境。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其愉快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目的。如通过诱发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愉悦中解决问题。例如;计算1+2+3+4+5+……+100,可引导学生用数学美的眼光来观察这个算式,发现它蕴涵着和谐有序的美,还具有1+100=2+99=3+98=……50+51=101的对称美,这时我们就可较容易地指导学生把加法算式转化为简单的乘法算式101*50=5050,另外,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等有关栏目的作用,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巧妙地勾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七、运用电教,创设有效情境。教学中,适当开设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于一体,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疏到疑难,明悟规律,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学生对有关“相向而行”、“相遇”等词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显示,帮助学生扫除审题障碍:再屏幕上先出示一条线段,接着在两端闪烁一下,然后轻触键盘,便见两人同时从家向学校走来,越走越近,直至相遇,学生在直观的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向而行”、“相遇”等词的意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