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激发小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措施

【作者】 宋月婵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红星小学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学生兴趣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教师重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是一大难题,但我们必须要克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阅读兴趣
  1、激发小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重要意义
  1.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要将课堂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满足教育改革新要求。因此,教师要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
  1.2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点,鼓励学生多多发散思维,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多向阅读方向引导,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需要师生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
  1.3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的阅读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忽视了这一点。部分教师也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文本阅读,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文本阅读,而学生的理解能力仍停滞不前。造成这个结果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不是自己主动地去阅读,而是被教师和家长要求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考,文本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如果对阅读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阅读,进而主动思考,逐渐掌握阅读文章中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思考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而是需要学生日积月累,慢慢地丰富自己的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2、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存在的问题
  教师为了能够构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会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或是课堂延伸教学。虽然学生在这些教学方式中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活跃氛围的过程中,也会浪费许多的教学时间,需要讲解的语文知识被忽略,或是没有讲深讲透。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在教学方式上,而不是教学的内容上。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进行文本阅读教学,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对文本阅读,而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现阶段部分教师不够重视文本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注重语文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并且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因此难以使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另外,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也难以发生质变。
  3、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方法
  3.1注重文本的魅力
  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并进行思考和探索,真正爱上和学会阅读。教师自己也要加强文本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文本阅读鉴赏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文本阅读讲解过程中,要求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善于抓住文本中的中心点,即文本中心思想,明确文本中心思想的主要作用。准确地抓住文本的中心点,就能够有效地将整个文本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3.2教师示范阅读
  学生在文本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阅读内容。教师向学生示范阅读中必须要掌握的要点,通过抑扬顿挫的语气将文本中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教师还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示范阅读的影响下,学会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抓住文本的本质。教师示范越多,就会为学生文本阅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主动地模仿教师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技巧,在模仿教师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阅读兴趣。比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先有感情地示范阅读,让学生沉浸在教师的阅读氛围当中,学生会初步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而被文章中的情感吸引,提高阅读的欲望。
  3.3注重情境设置
  在语文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备课,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通过构建生动的阅读情境,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要在情境教学中设置一些有趣的切入点,帮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情境阅读当中。情境阅读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对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要设置一些课堂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4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阅读内容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和情感,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朗读,并在学生中进行示范阅读,通过饱满的情绪和适当的技巧,将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同身受,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本阅读当中。在教师的示范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情不自禁地跟着教师一起朗读,模仿教师的阅读方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我们成功了》一文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对文章进行示范阅读。示范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同学提问,让学生思考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和语调来读这篇文章,然后再进行朗读。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朗读比赛,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还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填鸭式教学。虽然说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但该兴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最大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要全力以赴。
  参考文献:
  [1]培养小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策略[J]. 陈明凤.  辽宁教育. 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