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策略运用

【作者】 熊青霞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大木厂镇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新策略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段充满生命的旅程,这样的旅程是不可复制的,充满人文性。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张开飞翔的翅膀快乐地学习、或赏析与品味、或思考与研究、或解读与感悟。为此,语文课堂要注重策略研究,为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奠基。
  一、阅读的策略
  我们主张语文课是书声琅琅的课。每一堂课,我们要求都应听到孩子们的高声朗读,无论是悬梁刺股还是囊萤映雪,无论是凿壁借光还是秉烛夜读,似乎都有他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豪迈激越。没有朗读的课堂是枯燥的、孤寂的、淡薄的、无味的课堂。
  我们主张阅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单一粗暴的读书。阅读不是简单的朗读,有时朗声,有时轻吟,有时默念。从参与朗读的对象来说,可以有齐读、对读、三重读、个别与集体交叉读、小组比读、男女赛读。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可以有演读、析读、品读、寻读、创读、写读等。从阅读的性质上来说,可以有概括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抒情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表演性阅读、品味性阅读等。
  我们主张阅读是一种教学方式。围绕阅读组织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文本,从而领会文本、吃透文本。如执教《三峡之秋》,设计了概括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抒情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精髓。
  二、板块的策略
  为了展示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我们把课堂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如《乡愁》教学,整堂课分为:品读、析读、改读、创读、赏读五个板块。《三峡之秋》分为:美文美说、美文美写、美文美读、美文美改四个板块。但板块之间不能生硬拼凑,应该是有机组合;板块设置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是随缘而生;板块之间不能胡乱排列,应该由浅入深;板块名称不能枯燥陈旧,应该具有语文味。
  三、目标的策略
  我们主张语文课堂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是达到优化效果的重要途径。没有目标就等于铜匠的担子挑到哪里就响到哪里,很可能落入语文教学目标虚无的圈子,确有“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嫌疑。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就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长此以往,也就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跟着感觉走,放任自流,随遇而安,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课堂目标的自动生成,并不反对要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所谓课堂自动生成或者是学生质疑问难都临时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你的这堂课是有教学目标的。我们当然注意到并不是每堂课都有即兴目标,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疑问当作教学目标,因为有不少比例的学生问题偏离了文本,或者不适宜在课堂解决,因此,教师课前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上的生成目标通过教学机智有机变成你的教学目标,或者融合、或者深化、或者延伸……
  四、文本中心的策略
  当今世界,阅读的各种主义泛滥,建构主义、解构主义、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虚无中心论等,我们对眼花缭乱的主义、中心感到无所适从,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一定对我有用,因此抱着老祖宗的黄历书不放,以不变应万变,读我们的课本总是不会错的。因此确立文本中心论,抛弃“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条,坚信一千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总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个哈姆雷特,可能只是眼睛大小不一而已。确定“不教”的前提是“教好教材”。
  五、研究题型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不应付考试是不可能的,这是痴人说梦。考试是无法绕开的必经之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残酷乃至残忍的应试,我们不得不直面正视。为了提高效率、提升成绩,我们对中考题型做细致分析,探讨出如下题型,并归纳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如何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与作用、如何理解关键段落的作用、如何解答概括提炼型试题、如何解答联想型试题、如何解答想象型试题、如何解答探究型试题、如何解答发表见解型试题、如何评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何品味句子型试题等。通过方法讲解、例题演练、实战巩固等步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提炼。我们应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学策略,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向着“更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