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 王中群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小学


【正文】《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一)确立探究目标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情境中,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确立恰当的探究目标。①以情境来确立学生的学习心理倾向,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②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发矛盾冲突的问题;③引导学生在诸多问题情境中选择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目标时既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又要体现导向性原则。学生确立的探究目标可以是同一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但要求必须与课程内容相适应、在课堂条件下可以实施。当学生提不出合适的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进行启发、示范和引导,对问题产生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教师“点”,学生会探究
  1.适时点拨,扫清探究中的障碍。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爬不上的“坡”,跳不过的“坎”,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梯子”、“架桥梁”,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和点拨。如: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第一课时,一些学生对“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作出了“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的假设。对 “物体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托的浮力”,学生大多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在考虑“物体的沉浮”时,通常未意识到这种情况。因此,在讨论、交流研究方案时,教师就应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上浮”。
  2.适当点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探究。
  教师的评价要促进学生展现个性化多元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说:“我会探究。”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中有个“观察土壤”的环节,课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任意选择一种土壤,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观察,然后说说感受。接着以个人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土壤,前后两次对比一下,再说说感受。
  生1:我看到土壤中有一些黑色的物质;枯枝烂叶……
  生2:我看到土壤中有一些细小的沙粒。
  生3:我在土壤上滴上几滴水,一摸土壤很粘。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再努力一把,就有希望成为土壤专家。
  生:我给土壤加热,看到有水蒸气从土壤里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师:你真是爱动脑的学生。
  生:把土壤放在清水中,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并且清水慢慢地变浑浊了。
  师:你的观察方法,有点像土壤专家的风格。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和新奇的发现?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教师适当的点评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不难看出,教者心目中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探究结果,而是多元的探究目标。
  3、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方法
  要想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就必须要让他们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否则他们的探究活动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探究的动力不可能持久。如: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第二课时,有一小组学生研究怎样让沉在水底的胡萝卜浮上来,他们受“死海”的启发想到往清水里加盐,结果胡萝卜真的浮起来了。这时,教师发现另外一个学生切了一小片胡萝卜,扔进一杯清水里,发现它仍旧下沉了,将它放在一块塑料泡沫上,这时塑料泡沫就像小船一样载着胡萝卜漂浮在水面上了。他还告诉教师,一个胡萝卜很重,会沉在水里,原以为切成小片后变轻了,应该会浮上来,可结果却不是那样。原来浮力与体积还有关,于是把它和塑料泡沫捆绑在一起,增大了体积,就浮在水面了。教师听后充分肯定并表扬了他“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再假设——再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其他学生受此启发,纷纷继续投入到探究中,有的将整个儿胡萝卜绑在一块泡沫上,发现不行,再增加一块泡沫就浮起来了,还有的将胡萝卜挖空成小船状也浮上来了……如果探究意识得到鼓励,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独到见解就会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就会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科学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提高让他们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三)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科学知识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同时来源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我们的科学课堂为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首先要抓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与动力。而影响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与兴趣动力的因素有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教学资源等.而我们教师可通过课前激趣,课中使用激励的语言、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等,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动力的产生、维持和稳定。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然后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大胆猜想的活动舞台以及动手操作的实验空间。
  2、设置丰富的课堂环境
  ①设疑创情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那么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思索下去。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科学的探究学习中来。
  ②实验创情境:创设实验情境,是科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而小学科学中的很多知识都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迫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缺乏接触与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在课堂上创设一定情境。课外收集一些资料,让后再课堂上利用投影仪、或者制作PPT进行实物展示,有时还播放了相关影片,比上讲授课感兴趣多了,听课的效率似乎也提高了许多。
  (四)加强课后教学反思
  由于课堂上很多生成的因素无法控制,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后必须得学会反思,而且要及时反思。
  1、用心反思,发现问题。
  只要教师在课后用心的去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慢慢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因为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由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接收状态存在偏差,表现为:知识点太难学生接受不了,知识点太简单学生吃不饱,所以导致课堂会出现种种问题,加上带班多,而且每一个班情况不一样,有的班学生反应很快,一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而有些班需要2节课的时间才能消化完,参差不齐的教学进度。因此教师的及时反思对提高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2、潜心研究,解决问题。
  及时的调整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修补新的教学措施,寻求进一步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巩固自己新的教学行为,达到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悉心地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的揣摩学生的心里所想,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的与教师配合,寓情于教,轻松结课,自然而然,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就大大提升了。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上,教师一定要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提升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