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 宋德恒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语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二是指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揣摩;三是指导学生自我设疑;四是指导学生驱遣想像。
  关键词:语感;熟读背诵;咬文嚼字;自我设疑;驱遣想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亦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所谓语感,是指语言直觉,也就是人们对语言对象的直观判断与把握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味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①语感,从本质上看,它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语言不用经过逻辑推理,而能直接地迅速整体感知和把握。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的是直觉思维而不是分析思维。它是一种语言心理直觉,是对语言的一种迅疾、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它是一个人言语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感敏锐的人,听说读写能力都特别强。他可以不用苦苦思索而能敏捷地运用语言流畅地准确地生动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他又能从容地冷静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准确无误地领悟他人的言语,判别他人言语的优劣正误。那么,人的这种敏锐的语感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人们长期言语实践的结果。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看,紧紧抓住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交际广泛,经济活动活跃,人机对话等电子技术的应用,更需要准确地表达语言。所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人人应该具备,应该成为人人追求的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②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就应该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应该下大功夫,加大力度,抓紧抓好。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这里,仅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指导学生熟读背诵。熟读背诵是感受语言、获得语感的基本途径和方面。这是被传统语文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熟读背诵,把无声的文语言文字用声音再现出来,传达出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容易领悟和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好的文章能熟读并且背诵,就会潜移默化为敏锐的语感。心理学告诉我们,背诵能积累语言、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谈到背诵的作用时指出:“背诵是熟记材料,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的发展,均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在学生反复的背诵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③由此可见,熟读背诵在培养敏锐的语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在语文教学中一旦强调学生背书,就有人讥为死记硬背。因而许多教师不敢强调学生背书。现在看来,许多学生语感不够敏锐,恐怕与少熟读背诵有关。当然,死记硬背而不理解内容,这是应该指责的。但是,我总认为,如果真能“死记硬背”几百几十篇(首)诗文,且能烂熟于心,即能如出于吾之口,他的感知语言的能力一定不会很差。人的大脑犹如一架电脑,输入的信息越多,储备的语言材料越丰富,日后输出的信息也会多姿多彩。敏锐的语感如果没有足够的“数量”作为前提,很难获得“质量”。人类的语言的“生成”、“繁衍”基本上是在大量的、真实的、情境化的感知语言的反复撞击,私利刺激之上才能奔涌而出的。也就是说,背书得越多,感受语言的能力越强,语感就越敏锐。正如古人所说“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④
  在教学中强调熟读背诵是不是把课中的每一篇文章全都背下来呢?当然,能够全都背下来也并不是坏事。但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的语言材料全都毫无选择地记在脑子里。哪些该熟读,哪些该背诵,要看具体情况具体篇目而定。如果某篇课文内容健康、情文并茂,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和其他优美的古诗文等,最好是熟读背诵。对于某篇文章中的某段精美文字感兴趣,也不妨熟读背诵。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雷电颂一节,气势磅礴,具有雷霆万钧之力,体现了屈原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思想感情和爱国爱发、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财富。背诵这些章节,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乐无穷,终生受用。
  二、指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揣摩。审慎的作家每写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都是经过字斟句酌的。他必须从众多的语言文字中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他当时情趣的字眼。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贾岛“推敲”的故事就是这种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的体现和概括。因此,我们阅读文章,应该慢慢咀嚼,推敲揣摩,细心体味,才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作者的旨趣。叶圣陶先生说:“……没有受过相当咬文嚼字的训练或者没有下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功夫,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体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⑤这就是说咬文嚼字也是感受语言,获得语感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如鲁迅《故乡》里有一句话:“我到了自家的屋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普普通通的一个“飞”字,把孩子轻快敏捷地奔跑的欢乐姿态再现了出来。如果不是咬文嚼字就感受不出这个“飞”字的传神。可见,培养语感确实需要在读书时咬文嚼字,推敲揣摩。
  也许有人会说:“咬文嚼字,少慢差费,何时才能做到博览群书”。诚然,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内阅读文章,咬文嚼字,可能读得少一点,慢一点,费一点时间。然而,学生经过一节课一节课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规律,日积月累,语感就会逐步地升华。
  三、指导学生自我设疑。这也是培养语感能力的一个手段。“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自我设疑是激发读书的动力。心中有问题,读书才有目标。带着问题读书,才会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一个个问题被攻破,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会得到一种快感。因此,在阅读文章时,只有学会自我设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才能有所长进。读书时,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感能力都能等到不断地提高。
  设疑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提出的问题很多。从结构安排上,从遣词造句上,从语句语调上,从修辞方法上,甚至从标点符号方面都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有的地方可以有疑而问,有的地方可以无疑而问,有的地方则可以明知故问,这样来推动自己动脑筋。当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别人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时,就要与老师、同学讨论,以求解答。这样集思广益,自己便有所收获。
  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一些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提不出什么问题。这种情况,除水平低外,有些则不肯动脑筋,或者没有掌握设疑的方法,这时老师要作提示指导,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地善于激发学生自我设疑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1981年冬,他在浙江金华市上鲁迅小说《故乡》,先让教研室的同志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可是学生说没有问题。于是,他在上课的前一天,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结果一节课的时间,学生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他把这些问题归为七大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两节课共讨论了三十多个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女生给他写信,说这节课收获最大,心情特别愉快,“脑筋转得特别快”。
  指导学生自我设疑,教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是能够加速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
  四、指导学生驱遣想像。对语言文字能作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语感敏锐的表现。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才有可能把死板的文字符号演变为生动活泼、色彩缤纷的艺术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⑥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选文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必须学会驱遣想像,才能领会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敏锐地感知语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如果拘于文字,不驱遣想像,就只知道作者在诗中写明月、松林、清泉、浣女、渔舟等,而那言外之意——舒适恬淡的生活旨趣就体会不到了。
  怎样指导学生驱遣想像呢?第一,通过语言文字再现作者所描写的生活画面——意境进行想像,领略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如《荷塘月色》对荷塘月夜下朦胧淡雅恬静的描写,再联系到当时作者求得片刻的平静的情景,就能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旨意。第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想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如鲁迅《药》中描写华大妈从枕头下掏出那包滴着他们夫妇血汗的洋钱,交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治他们的儿子的病的情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那包钱的来这之不易。第三,借助文学常识进行想像。如《荷花淀》巧妙的题材选择:不写轰轰烈烈的抗日场面,而选白洋淀水乡一个家庭妇女支持丈夫抗日的故事,反映了抗日战争广泛动员群众坑战这样深刻的主题。学生通过这种想像,从而整体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第四,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想像。如《药》中对康大叔外貌的描写:“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从“披、散、捆”三个动词中,可以想像得出康大叔粗野、凶狠、横蛮的刽子手形象,等等。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途径千条万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从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去认真进行训练,就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感。
  注释: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67页
  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68页
  ③潘菽《教育心理学》257——258页
  ④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论学习语文》103页
  ⑤《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53页
  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65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潘菽《教育心理学》
  [3]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论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