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 尤建玲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到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生动有趣。在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联系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抽象问题的生活化,具体全面的讲解分析与应用过程。主要关键是找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问题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设立一些以生活实际联系的问题,诱发学生想去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信息当中筛选出条件、信息,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挖掘每位学生闪光点给以鼓励。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和优等生舞台,不再让教室里的每个角落有冷落的感觉。应该更好的发挥普通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的潜力,让每个学生意识自己是存在的,是班上的一员,是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在关注的、渴望的自己的成长。挖掘学生闪光点,我采取观察的方法,尤其是差生当他(她)好不容易做出一道题时我会给以肯定,哪怕一句话、一个眼神、这都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2、确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和学生既要处的好,也得有一定的威信。要相处好就应该成为学生的好友,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生会因此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门课程,学生会配合你的教学,无形之中师生在互动合作之中完成教与学,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学生的聆听者,以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学生解决矛盾的学生伙伴。
3、建立课堂民主。
过于刻意要求学生完成一件事会浪费学生很多精力,是否能达到预先效果值得深思。这样会容易打断学生思维,课堂是学生的,更多的知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会。课堂上难免有坐不住的学生,有情不自禁的发言者,有时的限制还不如放手让其活动活动,发言发言,学生之所以会这么做自然有自己的原因,不如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小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让他当一回小老师,说不定会有更新颖的想法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来也能为学生带学生学习做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1、创设问题情境走向生活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用生活问题来创设情境,深入生活,数学既是生活,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好奇心,既然激发其学习情趣,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从而转变了以往的教师的满堂灌,而是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及共同研究者。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确定物体的位置时,我用找同学的方式分别点了两两学生,让他们说出谁是观察点,另一个在自己的什么方向。五年级的粉刷涂料争拿小小粉刷匠的名号引入,我以教室旧了学校要翻新粉刷墙壁让学生帮忙计算看需要多少涂料,看谁能帮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例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我是这样引入的,学生们喜不喜欢礼物?当你收到一份礼物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观察到这礼物盒的包装非常的漂亮。假如今天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生日想要买一份礼物(长方体盒)你能不能帮忙包装的漂漂亮亮的呢?你是怎么做到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谁都想帮这个忙,学生开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回忆不难发现原来包装这份礼物其实就是求长方体盒各个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和。还可以发现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面积相等。因此,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长×宽+长×高+宽×高)×2 由于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不仅学的主动,而且学的轻松。
3、联系生活实际,实物探究具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更多的是引路使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形的转变到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正是思维的训练。例如:一个物体(长方体)平均切成两份后的表面积的讲解。我利用生活实物,手中拿的两本数学书(代表的一个长方体),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个怎么做呢?同学们很容易知道是把一本书拿出来。这个时候剩下的一本书是什么图形(学生观察发现是个长方体),这个图形和原来的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和长、宽、高有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可以得出的结论:长不变、宽是原来图形的一半、高不变,最后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求出。这一过程我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深入浅出。再次的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无处不在,运用身边物体当教具因地取材,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4、联系生活经验教学生活化
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加于理解,做到学与致用发挥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问题,去分析问题增强对数学的应用。从学生生活历程中去感悟生活,建立数学思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学的答案是唯一的,万变不离其中,但思路是活的,把一个问题真正的去理解它,得剖开里面,深入的探究,而生活经验是最好的条件。多方面的观察,多方面的分析,很多数学知识不也是根据生活的而演练而来么?十进制(我们的双手十个手指),数学的对称性,数学的黄金分割点。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么一句话:火箭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凡是与“量”和“形”有关的地方就少不了数学。
三、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内容要实践以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深入其中,接受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数学主要是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思维和技能都会得到良好的帮,生活化的教学提供了这个机会。
1、小组抢答竞赛,提高兴趣
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以抢答为前提,限制时间使学生有紧迫感,又是一个争夺抢答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重在参与讨论
通过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问题,在派出一个代表充当小老师把其小组的想法说出。
3、数学教学的问题生活化
如四年级的简便运算题132-98=132-100+2学生就难于理解减去100时要加上2。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情境,妈妈有132元买东西花了9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是132元减去100元),售货员要找回2元(应该再加上2元),所以,找回的要加上2元。就把一个抽象的题转化成了生活的问题来解决。
4、系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化
如:小明在学校外站了五分钟,公路上有不同的车辆经过,其中小轿车8辆、公共汽车3辆、摩托车17辆、单车23辆,五分钟内一共有多少辆车经过学校?因此,生活问题数学化,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时息息相关的。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舍身出境的为每个学生着想,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把问题转移到课堂当中,通过学生的合作,老师的指导一个个的解决,一个个的消化,让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到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生动有趣。在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联系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抽象问题的生活化,具体全面的讲解分析与应用过程。主要关键是找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问题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设立一些以生活实际联系的问题,诱发学生想去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信息当中筛选出条件、信息,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挖掘每位学生闪光点给以鼓励。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和优等生舞台,不再让教室里的每个角落有冷落的感觉。应该更好的发挥普通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的潜力,让每个学生意识自己是存在的,是班上的一员,是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在关注的、渴望的自己的成长。挖掘学生闪光点,我采取观察的方法,尤其是差生当他(她)好不容易做出一道题时我会给以肯定,哪怕一句话、一个眼神、这都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2、确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和学生既要处的好,也得有一定的威信。要相处好就应该成为学生的好友,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生会因此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门课程,学生会配合你的教学,无形之中师生在互动合作之中完成教与学,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学生的聆听者,以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学生解决矛盾的学生伙伴。
3、建立课堂民主。
过于刻意要求学生完成一件事会浪费学生很多精力,是否能达到预先效果值得深思。这样会容易打断学生思维,课堂是学生的,更多的知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会。课堂上难免有坐不住的学生,有情不自禁的发言者,有时的限制还不如放手让其活动活动,发言发言,学生之所以会这么做自然有自己的原因,不如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小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让他当一回小老师,说不定会有更新颖的想法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来也能为学生带学生学习做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1、创设问题情境走向生活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用生活问题来创设情境,深入生活,数学既是生活,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好奇心,既然激发其学习情趣,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从而转变了以往的教师的满堂灌,而是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及共同研究者。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确定物体的位置时,我用找同学的方式分别点了两两学生,让他们说出谁是观察点,另一个在自己的什么方向。五年级的粉刷涂料争拿小小粉刷匠的名号引入,我以教室旧了学校要翻新粉刷墙壁让学生帮忙计算看需要多少涂料,看谁能帮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例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我是这样引入的,学生们喜不喜欢礼物?当你收到一份礼物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观察到这礼物盒的包装非常的漂亮。假如今天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生日想要买一份礼物(长方体盒)你能不能帮忙包装的漂漂亮亮的呢?你是怎么做到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谁都想帮这个忙,学生开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回忆不难发现原来包装这份礼物其实就是求长方体盒各个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和。还可以发现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面积相等。因此,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长×宽+长×高+宽×高)×2 由于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不仅学的主动,而且学的轻松。
3、联系生活实际,实物探究具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更多的是引路使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形的转变到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正是思维的训练。例如:一个物体(长方体)平均切成两份后的表面积的讲解。我利用生活实物,手中拿的两本数学书(代表的一个长方体),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个怎么做呢?同学们很容易知道是把一本书拿出来。这个时候剩下的一本书是什么图形(学生观察发现是个长方体),这个图形和原来的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和长、宽、高有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可以得出的结论:长不变、宽是原来图形的一半、高不变,最后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求出。这一过程我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深入浅出。再次的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无处不在,运用身边物体当教具因地取材,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4、联系生活经验教学生活化
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加于理解,做到学与致用发挥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问题,去分析问题增强对数学的应用。从学生生活历程中去感悟生活,建立数学思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学的答案是唯一的,万变不离其中,但思路是活的,把一个问题真正的去理解它,得剖开里面,深入的探究,而生活经验是最好的条件。多方面的观察,多方面的分析,很多数学知识不也是根据生活的而演练而来么?十进制(我们的双手十个手指),数学的对称性,数学的黄金分割点。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么一句话:火箭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凡是与“量”和“形”有关的地方就少不了数学。
三、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内容要实践以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深入其中,接受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数学主要是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思维和技能都会得到良好的帮,生活化的教学提供了这个机会。
1、小组抢答竞赛,提高兴趣
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以抢答为前提,限制时间使学生有紧迫感,又是一个争夺抢答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重在参与讨论
通过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问题,在派出一个代表充当小老师把其小组的想法说出。
3、数学教学的问题生活化
如四年级的简便运算题132-98=132-100+2学生就难于理解减去100时要加上2。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情境,妈妈有132元买东西花了9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是132元减去100元),售货员要找回2元(应该再加上2元),所以,找回的要加上2元。就把一个抽象的题转化成了生活的问题来解决。
4、系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化
如:小明在学校外站了五分钟,公路上有不同的车辆经过,其中小轿车8辆、公共汽车3辆、摩托车17辆、单车23辆,五分钟内一共有多少辆车经过学校?因此,生活问题数学化,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时息息相关的。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舍身出境的为每个学生着想,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把问题转移到课堂当中,通过学生的合作,老师的指导一个个的解决,一个个的消化,让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