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策略
【作者】 卢现军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合理选择实验材料,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设计实验过程,理清探究步骤三个方面来讨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课堂纪律散乱、学生动手不动脑、不会合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谁,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师: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
二、精选材料
选取的实验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学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应该再增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理清步骤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温度与温度计》一课中,一位老师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学生在观察温度计时,对温度计本身兴趣不大,但对温度计的“红液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没有讲温度计的结构、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泡’,温度计中的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学生观察前,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活动,导致学生观察时目标不明、效率低下。所以另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先出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看有没有水蒸气、杯壁上有没有水珠等,得出冷水和热水的结论。然后问:“这两杯水有冷热,但到底相差多少呢?”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温度计。然后让学生思考:“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要观察温度计的强烈愿望,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次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观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观察它测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测。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不仅讲清了温度计是由一根细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红的液体,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数是102℃,最小的数是零下2℃,温度计的玻璃柱有放大镜功能等,顺利地完成了观察任务。由此可见,合理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的保证,更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即科学探究围绕科学概念开展。开展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除了以上涉及的内容外,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倾听、记录、评价、预设与生成等内容,都与有效教学有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进一步研究。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理念出发,着眼于小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当中,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贺晨旭,陆祖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75-76.
[2]许超.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94-296.
[3]徐金青.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策略探微[J].华夏教师,2019(24):38.
[4]侯曙霞.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9(19):34.
[5]王晨光.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改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0):61-65.
[6]张兴忠.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实验教学[J].学周刊,2020(03):60.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课堂纪律散乱、学生动手不动脑、不会合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谁,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师: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
二、精选材料
选取的实验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学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应该再增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理清步骤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温度与温度计》一课中,一位老师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学生在观察温度计时,对温度计本身兴趣不大,但对温度计的“红液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没有讲温度计的结构、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泡’,温度计中的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学生观察前,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活动,导致学生观察时目标不明、效率低下。所以另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先出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看有没有水蒸气、杯壁上有没有水珠等,得出冷水和热水的结论。然后问:“这两杯水有冷热,但到底相差多少呢?”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温度计。然后让学生思考:“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要观察温度计的强烈愿望,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次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观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观察它测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测。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不仅讲清了温度计是由一根细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红的液体,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数是102℃,最小的数是零下2℃,温度计的玻璃柱有放大镜功能等,顺利地完成了观察任务。由此可见,合理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的保证,更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即科学探究围绕科学概念开展。开展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除了以上涉及的内容外,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倾听、记录、评价、预设与生成等内容,都与有效教学有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进一步研究。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理念出发,着眼于小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当中,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贺晨旭,陆祖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75-76.
[2]许超.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94-296.
[3]徐金青.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策略探微[J].华夏教师,2019(24):38.
[4]侯曙霞.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9(19):34.
[5]王晨光.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改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0):61-65.
[6]张兴忠.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实验教学[J].学周刊,2020(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