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研究
【作者】 李 波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教育局)
【正文】摘 要: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语感培养
1、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1.1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价值理念
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需。在信息时代, 阅读更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建构学习化社会就是建构“阅读社会”。在现代社会, 阅读理应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阅读在语文课程的地位要更加凸显,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核心地位将得到确立, 教师不仅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新课标提出, 要“注重积累, 培养语感, 养成独立阅读能力”, 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在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中就要求“培养语感”, 在总目标中又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导向很明确。“语感”并不神秘, 主要指一个人对某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敏捷的应对能力。语感的形成重在“感”, 必须有丰富的积累。当然背诵应以大致理解内容为基础, 强调“悟”, 反对死记硬背。学生语感的不断加强, 自我阅读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2体现了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能力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必须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深入教学领域, 研究课堂教学, 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就是能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主要技能,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师必备技能。新语文的阅读教学, 既要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硬缠、机械训练的做法, 又要给“文本”合理定位, 其有效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其中:立足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基;超越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回归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需。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2、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方法
2.1 在“倾听”中增强感知语言
感受力是语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人说话时的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变化, 是情绪上喜怒哀乐的外化表现。比如, 一个简单的语气词“啊”, 以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可以表现出惊叹、赞许、无奈、痛苦、伤感等不同的情感。学会并能够“听”出其中的意味, 是语言感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并利用教材文本资源, 通过准确丰富的语音表达, 辅以背景音乐、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听”出语言中蕴含的情感、美感和作者内心世界, 从而培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感知力。
2.2 在“品评”中深刻体味
比较品评, 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叶圣陶说过, “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教材文本中的“文眼”、“字眼”等关键处, 引导学生对词语、句式、语序等以替换、增删等方式去对比、推敲、品味, 从中发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体悟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如《灰椋鸟》最后一句话:“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反问句改换为肯定句, 通过句式的变化品评其中的不同意味、程度轻重。
2.3联系生活体验,揣摩语言文字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颐和园》等,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2.4在“说写”中升华绽放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 根据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的关系, 将语感分为听、读为主的输入型和说、写为主的输出型两类。俗话说“学以致用”, 语感培养训练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学生能够熟练乃至出色地运用语言文字。因此,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 发挥想象, 自说自评、自写自悟, 使语感之花在学生自主实践中升华、绽放。一是设境说写。教师可以分配角色, 让学生表演课文中一些精彩对白, 允许学生自主发挥, 使学生在表演中增强语感能力。还可以出示与课文关联的图片或视频, 让学生说写, 再与原文对照比较, 在实践中体会评鉴出语言文字运用的优劣。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而学生语感的培养则是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语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核心要素, 是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核心所在。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以教材文本为根、以课堂教学为基,让语感这枝“玫瑰”在学生心中静悄悄地绽放。
参考文献:
[1]吴永军.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 2003 (1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语感培养
1、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1.1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价值理念
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需。在信息时代, 阅读更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建构学习化社会就是建构“阅读社会”。在现代社会, 阅读理应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阅读在语文课程的地位要更加凸显,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核心地位将得到确立, 教师不仅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新课标提出, 要“注重积累, 培养语感, 养成独立阅读能力”, 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在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中就要求“培养语感”, 在总目标中又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导向很明确。“语感”并不神秘, 主要指一个人对某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敏捷的应对能力。语感的形成重在“感”, 必须有丰富的积累。当然背诵应以大致理解内容为基础, 强调“悟”, 反对死记硬背。学生语感的不断加强, 自我阅读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2体现了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能力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必须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深入教学领域, 研究课堂教学, 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就是能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主要技能,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师必备技能。新语文的阅读教学, 既要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硬缠、机械训练的做法, 又要给“文本”合理定位, 其有效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其中:立足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基;超越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回归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需。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2、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方法
2.1 在“倾听”中增强感知语言
感受力是语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人说话时的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变化, 是情绪上喜怒哀乐的外化表现。比如, 一个简单的语气词“啊”, 以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可以表现出惊叹、赞许、无奈、痛苦、伤感等不同的情感。学会并能够“听”出其中的意味, 是语言感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并利用教材文本资源, 通过准确丰富的语音表达, 辅以背景音乐、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听”出语言中蕴含的情感、美感和作者内心世界, 从而培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感知力。
2.2 在“品评”中深刻体味
比较品评, 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叶圣陶说过, “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教材文本中的“文眼”、“字眼”等关键处, 引导学生对词语、句式、语序等以替换、增删等方式去对比、推敲、品味, 从中发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体悟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如《灰椋鸟》最后一句话:“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反问句改换为肯定句, 通过句式的变化品评其中的不同意味、程度轻重。
2.3联系生活体验,揣摩语言文字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颐和园》等,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2.4在“说写”中升华绽放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 根据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的关系, 将语感分为听、读为主的输入型和说、写为主的输出型两类。俗话说“学以致用”, 语感培养训练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学生能够熟练乃至出色地运用语言文字。因此,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 发挥想象, 自说自评、自写自悟, 使语感之花在学生自主实践中升华、绽放。一是设境说写。教师可以分配角色, 让学生表演课文中一些精彩对白, 允许学生自主发挥, 使学生在表演中增强语感能力。还可以出示与课文关联的图片或视频, 让学生说写, 再与原文对照比较, 在实践中体会评鉴出语言文字运用的优劣。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而学生语感的培养则是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语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核心要素, 是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核心所在。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以教材文本为根、以课堂教学为基,让语感这枝“玫瑰”在学生心中静悄悄地绽放。
参考文献:
[1]吴永军.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 200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