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桃太郎故事再考

【作者】 王学鹏

【机构】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工学院)


【正文】摘 要:《桃太郎》在日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具有民间故事叙事性强、结构清晰、故事曲折等典型特点。同时桃太郎身上也具备了善良、勇敢、坚毅等民间故事主角的典型性格特征,有着很多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在明治20年,桃太郎的故事就出现在日本小学的国语教科书中,一直延续到昭和前期。下面本文详细的探讨关于《桃太郎》故事的内容,从人物分析中找到故事的涵义以及代表意义。
  关键词:桃太郎;文化;历史
  日本的儿童文学产生于明治维新时期,在大正时期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在整个日本文学历史中最具有代表性。当时影响最为广泛的则属于铃木三重吉发起的“红鸟运动”,在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正儿童文学应运而生。在历史背景下,这一时代的文学不但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同时在思想上也没有受到传统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束缚,具有积极的创作意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芥川龙之介的《桃太郎》。
  一、芥川龙之介对于《桃太郎》故事的改写与再创作
  在大正13年,芥川龙之介对于《桃太郎》故事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再创作,但是在当时相比于该作者其他的作品而言,《桃太郎》并没有太大的反响。在原故事中,“桃太郎”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男孩的形象。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省吃俭用倒也过得平平静静的。有一天,老公公想到山上去捡些木柴,便大清早就踏出家门。老婆婆目送着老公公离去之后,便收拾好碗筷,用一个大木盆装满了衣服,到河边去洗衣服。“今天的天气真晴朗!”老婆婆心里觉得很愉快,很快的便来到河边。这时老奶奶发现一个顺流飘来的桃子,回到家过后将桃子劈开,发现其中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一直没有孩子的夫妇就将其收养,取名为“桃太郎”。经过老夫妇的细心照料,很快桃太郎长大成人,且很快成为一个聪明强壮的小伙,在任何方面都要胜人一筹。因此为了报答老夫妇的养育之恩决定去鬼岛探宝,回来孝敬老夫妇二人,在此过程中骁勇善战的桃太郎一路收了很多手下,一同战胜了岛上的妖魔鬼怪,运回了很多金银财宝,这样使老夫妇二人十分高兴。这时日本天皇也知道了此事,并对桃太郎加以表彰,从此老夫妇和桃太郎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则故事在日本民间被广为流传,在明治20年时被收入小学课本。芥川作者在文中仅用了几段话就将桃太郎的人物进行重塑,并且对桃太郎进入鬼岛的内容加以改进,具体内容如下:桃太郎并不是像原故事中为了报答老奶奶,而是不愿意做农活,并且芥川对鬼岛的描述也有所变化,将其描述为一个拥有和平生活的人间仙境,并且鬼岛上面的生灵也本性善良,桃太郎是为了夺取岛上的金银财宝。这样将传统民间英雄的形象给重塑成一个野心勃勃的掠食者。并且在结局中也做了改变,字里行间都透漏着对日本国内日渐恶劣的政治气氛感到愤恨之情。
  二、中国学者对《桃太郎》故事的评价
  在我国宋协毅发表的论文《桃太郎》故事新探——从文化史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中通过将《桃太郎》与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相互对比研究主要是讨论其二者的起源,二者诞生有相似之处,以及后期人物个性的相似程度。由于《西游记》比《桃太郎》故事出现的时间要早,以及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者对桃太郎的故事进行历史文化以及跨国文化交流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桃太郎故事大胆的推测成我国古代的桃文化以及土家族的民间传说,然后传入日本之后由日本民间编制而成。在我国古代,土家族的族源传说与桃太郎的诞生很相似。传说土家族的远祖婆不能生育,无意间吃了河里飘来的八个桃子和一朵桃花,从而生下八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随着不断的生息繁衍,成为现代的土家族。并且桃子在古代有着特殊的意义,能够祛病、驱邪,所以土家族的桃文化中性意识以及文化的影响,才造就了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的诞生,也是该故事的基本原型。再后来的日本发展中,桃太郎的故事逐渐的被军国主义所利用并改写,形成了宣传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思想武器。
  而后在中国许多的作家论文中也都提出《桃太郎》是中国古代桃文化中驱邪除魔的文化流传到日本,才形成了这样的民间故事,例如王秀文的论文《论中日“桃”文化的性象征》、蔡春华的论文《民间故事中的日本——说说桃太郎和蟹猴大战》以及马丹丹在硕士学位论文《桃太郎故事的产生与桃驱魔文化》等,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对《桃太郎》故事的看法,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渲染产生了日本小说《桃太郎》故事的模型。
  三、中国之行对创作《桃太郎》的影响
  在上文我们说道,芥川龙之介在改写《桃太郎》的结尾时表达了对日本国内日渐恶劣的政治情况感到愤恨,主要是由于中国之行对其的影响。在大正10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报社的特约观察员在中国游历了4个月,并且拜访了很多中国当时的学者,例如章炳麟、郑孝胥等,在回国之后将中国的游历公开发表,编写成《中国游记》,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虽然没有在单篇中表达出芥川对日本政治现状不满的态度,但是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已经证明了他对当时日本国内政治主流的批判和否定,例如将南满铁路比喻成“百足虫”。然后通过这篇文章的发表之后,才逐渐的写出《桃太郎》等作品,虽然后期写作的包括各种小说以及儿童故事,但是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深深的表现出对日本当时殖民思想的批判,另外也掺杂着对中国现状的揭示,因此,由此可见中国之行对其写作《桃太郎》具有着深刻的影响。
  芥川在《中国游记》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把桃太郎的故事进行改写,是因为芥川在与中国学者章炳麟的谈话的内容,章炳麟曾经对芥川说过:“最讨厌的故事就是征伐鬼岛的桃太郎,对于喜欢桃太郎的日本人民,自然多少有些反感。”正因为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芥川的心灵,以此来让芥川明白更多的道理。正是因为芥川以特约观察员的身份游历了4个月的中国,才激起了芥川对当时中国情形的同情以及对当时日本政治的不赞同的想法,碍于自己的身份,所以只能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因为儿童文学《桃太郎》的故事流传甚广和人尽皆知的原因,芥川对其更改的意义也随之体现,他在根本意义上讲,主要是想把自己的文章和思想能够给日本民众一些警示,也能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批判当时的日本政治倾向,以此来影响新一代的日本人。
  结语
  通过对《桃太郎》故事的背景以及内容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由此作品也可以看出因为当时日本侵略战争的形成以及军国主义的统治,从而导致了许多有良知的学者对当局的不满。通过对芥川写作背景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的现状,以此来警示国人要不断的发展国家的重大意义,只有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才不会被人蹂躏,才能在世界中站稳脚跟,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乌日古木勒.中日学者眼中的《桃太郎》[J].民间文化论坛,2018(03):65-74. 
  [2]毕雪飞.民间叙事与国家在场——日本桃太郎故事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7,39(05):156-164. 
  [3]王秀文.“桃太郎”的“母亲”之我见——兼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流变[J].大连近代史研究,2016,13(00):344-354. 
  [4]秦刚.“漫画电影”中的桃太郎——对外战争的动画光影[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03):20-26. 
  [5]郑果.中国之行对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桃太郎》创作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