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问题研究
【作者】 许 刚
【机构】 (临沂技师学院)
【正文】摘 要: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技工院校作为我国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提升教学质量、寻求不断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体系最为本质性的区别。产教融合使产、学、研充分结合,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方式、手段和内容。推进产业融合,不仅仅能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拥有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同时也能够加快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为提升社会现实生产力做出突出贡献。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校企合作,能够将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等有效结合起来,深刻体现学而为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锻炼提高学生实用技能。强化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化、升级,从而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深化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强国富国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保障就业率的主要渠道。而劳动者素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制造业水平整体提升的重要保证。从整个社会教育体系构成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说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深化的意义重大,其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1996年产教融合写入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由此被赋予了法律地位。2017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成为被重点关注的教育改革议程。《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明确了产教融合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深化的重要方向。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首先带来的是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变。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下,一个问题是学校主导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习课程后被分配到企业。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需求是脱节的,企业往往还要对学生进行二次培训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完成教学的全部投入。职业技能培训往往需要较大的设备及材料投入,学校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即使投入很大,由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也往往会发生投入还未充分发挥效益就已老化,跟不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强化针对性的技能训练,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培训资源展开对学生的技能提升培训,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校的不必要投入。从整个社会协作的方面讲,减少了资源的重复投入。
其次,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更加深入的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更容易找到契合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有了更充足的资金、设备、场所等研究资源,能更清晰的看到科研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从而产生更强大的科研动力。另一方面能加快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使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为推动社会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再次,通过产教融合的路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就业。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这说明推进产教融合及加强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打开就业格局的重要道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2019年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扩大就业。这更加要求各类职业院校改革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立法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力度,推进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所推广实施的重要模式。但在模式应用过程中,依然凸显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强化这一领域的立法建设,以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模式运行,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充分发挥这种模式对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快制定和实施与校企合作模式相关的政策,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上升至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层面,并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推进实施;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并强化对相关部门的考核力度,应在充分调动学校、企业两方面积极性上下工夫,并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中的推动引导作用,引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良性发展;再次,尽快出台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制度,从立法层面来明确校企合作模式中各个主体的权责关系,切实保障各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各个主体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行使自身权力和职责。
(二)强化就业准入
为了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企业输送和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正确把握社会的人才需求,积极主动的与各类型企业展开教育合作,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学校应主动了解企业岗位特点和需求,并以自身当前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较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来提高学生就业率,在扩大学生就业空间的同时带动学校不断发展。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应积极介入学校的教育过程,配合学校完成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生的顶岗培训工作,提前了解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并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岗位入职标准,在遵守法律制度及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专业指导机构以及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校企合作的规范性,共同做好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坚持创新运行模式
理论学界的部分学者对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展开创新思维,提出了诸多新颖且实用的新兴模式,比如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此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作为共同出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资产,成立股份制合作组织,依照共同管理和建设的模式来运营,相应的权利和责任由双方共同分享和承担。企业拥有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权力,并且可以将课堂转移到企业。同时在学校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生产模式,由此来提升实践教学的实用价值。充分借助企业优势资源,在企业内部打造双方共用的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一线生产。将企业文化、操作规范及工艺流程与教学体系融合起来,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优势业和设备及生产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产生了倍增效果。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层次和范围,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体系,能够让学校教育、企业生产、社会就业以及科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高度融合与发展,稳步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
三、总结
在产教加快融合的社会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依然是职业教育当前及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是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各职业院校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职业教育路径深化的重要意义,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有清晰认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持高度重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打破校企合作模式当前的应用困境,推动这一模式的良性发展,由此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琳,贾中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2019(01).
[2]曾益坤.关于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3]路致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深化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强国富国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保障就业率的主要渠道。而劳动者素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制造业水平整体提升的重要保证。从整个社会教育体系构成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说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深化的意义重大,其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1996年产教融合写入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由此被赋予了法律地位。2017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成为被重点关注的教育改革议程。《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明确了产教融合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深化的重要方向。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首先带来的是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变。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下,一个问题是学校主导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习课程后被分配到企业。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需求是脱节的,企业往往还要对学生进行二次培训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完成教学的全部投入。职业技能培训往往需要较大的设备及材料投入,学校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即使投入很大,由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也往往会发生投入还未充分发挥效益就已老化,跟不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强化针对性的技能训练,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培训资源展开对学生的技能提升培训,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校的不必要投入。从整个社会协作的方面讲,减少了资源的重复投入。
其次,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更加深入的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更容易找到契合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有了更充足的资金、设备、场所等研究资源,能更清晰的看到科研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从而产生更强大的科研动力。另一方面能加快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使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为推动社会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再次,通过产教融合的路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就业。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这说明推进产教融合及加强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打开就业格局的重要道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2019年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扩大就业。这更加要求各类职业院校改革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立法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力度,推进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所推广实施的重要模式。但在模式应用过程中,依然凸显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强化这一领域的立法建设,以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模式运行,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充分发挥这种模式对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快制定和实施与校企合作模式相关的政策,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上升至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层面,并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推进实施;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并强化对相关部门的考核力度,应在充分调动学校、企业两方面积极性上下工夫,并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中的推动引导作用,引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良性发展;再次,尽快出台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制度,从立法层面来明确校企合作模式中各个主体的权责关系,切实保障各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各个主体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行使自身权力和职责。
(二)强化就业准入
为了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企业输送和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正确把握社会的人才需求,积极主动的与各类型企业展开教育合作,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学校应主动了解企业岗位特点和需求,并以自身当前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较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来提高学生就业率,在扩大学生就业空间的同时带动学校不断发展。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应积极介入学校的教育过程,配合学校完成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生的顶岗培训工作,提前了解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并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岗位入职标准,在遵守法律制度及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专业指导机构以及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校企合作的规范性,共同做好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坚持创新运行模式
理论学界的部分学者对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展开创新思维,提出了诸多新颖且实用的新兴模式,比如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此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作为共同出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资产,成立股份制合作组织,依照共同管理和建设的模式来运营,相应的权利和责任由双方共同分享和承担。企业拥有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权力,并且可以将课堂转移到企业。同时在学校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生产模式,由此来提升实践教学的实用价值。充分借助企业优势资源,在企业内部打造双方共用的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一线生产。将企业文化、操作规范及工艺流程与教学体系融合起来,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优势业和设备及生产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产生了倍增效果。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层次和范围,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体系,能够让学校教育、企业生产、社会就业以及科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高度融合与发展,稳步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
三、总结
在产教加快融合的社会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依然是职业教育当前及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是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各职业院校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职业教育路径深化的重要意义,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有清晰认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持高度重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打破校企合作模式当前的应用困境,推动这一模式的良性发展,由此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琳,贾中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2019(01).
[2]曾益坤.关于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3]路致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