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读-赏-写”促语言表达的自如丰富
【作者】 郑 莉
【机构】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城关中学)
【正文】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百花绽放”“形式多样”的景象,但是褪去外表的浮华和喧嚣,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是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层。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反复思考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的激烈竞争中,找到最实用最高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篇论文试图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四大策略来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飞跃。
关键词:语文课堂;丰富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是由语音、语义、和思想感情组成的复合体。语言表达能力的好赖,是你文学素养好坏的最直观的表现,而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包含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教语言,从语言的外在形式到语言的实质内容,从最基础在准确理解语言的语义,理清含了组合的方式,理解语言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后,到能自如的用语言之盾传情达意,实现自己言语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就算成功的建构了自己的语言世界。
反观我们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百花绽放”的景象,无论是有板有眼的解构文本,还是挖掘文章主旨,或是气氛热烈的课外拓展,所有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如果褪去外表的浮华和喧嚣,深入探究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你会发现,这些都只是教学的外在形式,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是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层,你的教学只是在隔靴搔痒。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树立阅读的兴趣,充分赋予表达的机会,酷爱思考的孩子,还有天生的拥有比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这些都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的原因。但是语言的形成,不仅是一种个体原因,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短期效应,而是长期积累的成果。在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是相互影响和激励的。当你羡慕别人的表达能力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推动力。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尤其面对的是大部分在语言表现力上极度苍白的学生,甚至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情况下,如何在三年里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长足的进步,让他们言语的表达不再是捉襟见肘的尴尬,树立自信,克服内心的自卑,不再让课堂被表达好的同学霸屏,课堂上能呈现“百家争鸣”的盛景,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从“语言建构和实际应用”入手,提出一些提高言语能力的策略。
所谓的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三主一辅”,“三主”是指以“语言的赏析”、“阅读的批注”、“随笔的锤炼”为主要抓手,从主观因素上强有力的推动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一辅”是指从客观因素上把“教师的言语修炼”作为辅助,让其成为学生爱上语言的有效的催化剂。
(一)教师的自我语言修练之路
夸美纽斯曾经这样比喻:“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流出知识的溪流。”[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言的热情,还能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和实现,促进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学生爱上了教师的课堂,那么就像踏进了语言的天堂,走上了语言的康庄大道。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你的语言是枯燥无味的,那么语文课堂就名存实亡了。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丰富性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用学来不断变换课堂中的语言,积极探索教学语言的新方法,用准确流畅的语言和最丰富感性的语言将感情和知识最经济地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愉悦自觉接受并生发出自觉探求的强烈欲望,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受学生欢迎的,是真实的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提升思维的课堂。因此,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行自我修炼。修炼的途径千万条,语言的修炼可以从语音美、语言美、内涵美着手。
1.语音之美。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语音,加强普通话的训练,尽量做到读音标准,不断提高朗读的能力,学会有感情的朗读,使语文教学中呈现出语音之美,让自己的朗读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模板,让学生心存崇拜,成功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就事半功倍了。
2. 个性化的语言之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丰富性,个性化色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师能准确的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并不断根据课文内容变化和课堂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情感搭配,与之相匹配。
3.知识修养之美。课堂优美的教学语言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和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是分不开的。倘如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乏味,满足现状,每节语文课都一层不变、日复一日的雷同,那么又如何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向往之情呢?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储备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不停的输出。
(二)语言赏析能力是语言提升的突破口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实则就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分析示例课,它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语言的赏析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它交给了学生走进语言的钥匙,开启了思想之城,让你的思辨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语言的分析过程会给你打开一个丰富的美妙的新世界,让你知其美,而知其所以美。在不断分析语言的过程中,你的语言感知能力不断提高,那么语言的精确而生动的表达离你还远吗!
在语言赏析的方法中,主要可以从两大维度入手,一是着眼小处,细品语言的精妙;二是着眼总体,辨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1.小处着眼,推敲品味语言
国人在语言的精致程度上的执着由来已久,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都证明了追求语言的精确和美妙是共同目标,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本方法。朱光潜在《咬文嚼字》里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往往是“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学生语言赏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其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高低,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赏析的钥匙,方能从容的打开每篇文章的大门,看清楚里面的东西。
优秀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备生动、优美、凝练的特质,一字千钧,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张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词眼”(这些词眼的身份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反复咀嚼语言中所蕴藏的无限内涵,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水平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化茧成蝶了。
还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实很多都是修辞手法的功劳,赏析过程中找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例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还可从句式的变化角度来分析(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长句、短句、散句、对偶句等),句式的变换往往是和情感主旨相关联的,分析这种句式的作用,也就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这也将会在你的语言表达上留下印记。
通过对字和句的赏析,在不断的进行语言技巧的反复领会和实践中,当你领悟到了语言的变化多端的富有层次的美感,这种赏析将会让你爱不释手,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整体着手,辨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行文措辞、抒发情感时使用的写作手法,在语言的洪流中,不断演变,不断进化出了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联想与想象、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引用典故、托物言志等),在赏析作品的表现方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然后这些表现手法是如何贴切地传递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为何这样写,领略了写法的妙处,你对文章的认知就不会再停留在肤浅的表层。
在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过程中,可以参照一下语言的整体风格。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散文,语言风格是清新明快、生动形象的;比如说明文,语言风格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比如议论文,语言风格是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教学中,把握语言风格上的差异,辨析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有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语言大观,让语言世界变得有序和有味。
(三)阅读批注方法是语言的进化手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广泛开展阅读,能让你的思想从“贫困”走向“丰盈”,开阔眼界,打开思维。但是现在,学生面临的困境是学习任务,阅读时间有限,而且,再快餐时代,很多的阅读还属于浅阅读状态,存在着“量少、质次、结构不合理”等情况,造成阅读效益低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作用不大。如果阅读仅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更达不到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了。要将浅阅读转换为深阅读,并在短期内能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在阅读中使用批注法是一种兴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做批注。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做批注,这样就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的技巧,带着目的的有效阅读更能刺激和唤醒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1.掌握批注的基本符号
要想做到有效批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批注符号,明白这些基本符号表达的含意。这样既便于交流和修改。因为初中课文中都有自学课文,教学中可以进行示范引领。这样,学生的批注就会有序层递,不再流于形式。因此,指导学生规范做批注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
2.把握批注的多样方法
批注的方法有多样:比如有落脚在对关键词、重点句解释上的的“阐释型批注”;有着重赏析文章中具有张力和表现力的精彩语言的“赏析型批注”;有用怀疑的视角去提出疑问的“质疑型批注”,这三种批注法侧重于对文本的“读”,也就是理解的层面,是对文本传递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的考量。还有三种批注方法:对内容进行合理补充的“补充型批注”;对文章产生诸多个人独特感受的“感悟型批注”;自由发挥合理再创造的“联想型批注”,这三种批注法从文本的 “读”转向在此基础上的“写”,是对文本的解构和再创。这六种批注方法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所形成的“读——思——悟”的独立思考过程,在阅读批注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全方位高水平对话,这种对话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不知不觉中成功构建了自己的语言世界。
(四)随笔实践是语言涅槃提升的战场
“说”和“想”最终要落实到“写”,停留在“说说而已”的思想如火花一般稍纵即逝,无迹可寻,所以要落实到“写”。“写”是一个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检测你的语言能力好差的试金石。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畏写如虎,一则是学生的惰性使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贫乏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一旦动手写作文,就唉声叹气,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写作文的心理,可以从简单要求低的随笔做起,慢慢培养出学生的写的习惯。随笔贵在坚持,不断的积少成多的积累中,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出现质的飞跃。
为什么选择随笔来作为语文语言教学一个重要手段,是因为随笔的好处在于它没有太多的限制,不必有固定的内容,也不必有崇高的目的,也不必遵循特定的规则,只需要我手写我心,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只要是触动心灵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可以写下来,成为精彩的一瞬。如何写好随笔呢?
1.随笔“三”随——“随处”“随意”“随时”
“随处”就是在生活中养成随时动笔 、随手记录的好习惯。不论选择材料 ,发表见解,还是抒发情感 ,真实是随笔的灵魂和根本,灵感很多时候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一旦有了想法,应该及时捕捉,落笔成文。“随意”是指文章篇幅上可长可短;内容上你认为“有意思”的事情、人物、景物、读书感悟等,都可以成为意气飞扬的内容;表达上无拘无束,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等等方法可以随意使用。这三种随笔的特质容易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使之成为语言能力提高从低阶走向高阶的有效手段,。
2.随笔的内容——言之有物。
随笔是率性而为,随手记录。随笔想表现任何东西都可以,但是必须要言之有物。随笔就是要牢牢抓住了一件事情,一点意思,由此发散开去,娓娓而谈,随笔的形式如天马行空,不受体制的限制,比较灵活多变,但实际上随笔要有明确的中心,要有自己的理趣。随笔的内容很“杂”,家长里短、风花雪月、学习心得、阅读感受等,俯拾即是,皆成文章。写作之人只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由感而记,因情而叙,那么长而久之,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不断攀升,渐入佳境,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美妙境界。
3.随笔的宗旨——真情实感
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随笔的情感如一杯清水,各种味道都是你感悟的结果,但是无论如何,随笔有一个宗旨,不要虚构,不要涂饰,要写真事、叙真情,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你的见解可以不深刻,但是它必须源自生活,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心生感触。当然,真实是否就意味着如实反映,生活是复杂的,随笔是主观的,有喜、怒、哀、乐,只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情感观,给人以美感,那么,你的随笔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语言的良好表达不仅是为了学习期间语文考个高分,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较好的语言能力也是一个人的财富,出色的和得体的语言表达将会使你与人相处融洽,社会交往如鱼得水。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教师的自身语言修炼是一个客观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起到是一个催化的作用。而真正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使其口语表达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书面表达能妙笔生花、行云流水,笔者认为,现阶段教师所努力的实践方向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从语言的品味,阅读的批注和随笔的提升,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很关键的互相制约和互为提升的过程,语言系统的形成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持之以恒的不断将“听——读——赏——写”结合起来,通过“三主一辅”的训练,语言要实现质的飞跃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张树铮 《语言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第54页
[2]陈士同 《语言是语文的内核》中学语文期刊 2019年12期第3-5页
[3]林汇波 《运用课堂言语资源,促进有效语言建构》中学语文期刊2019年8期第7—10页
[4]约瑟夫.房德里耶夫【法】 《语言》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第11页
关键词:语文课堂;丰富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是由语音、语义、和思想感情组成的复合体。语言表达能力的好赖,是你文学素养好坏的最直观的表现,而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包含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教语言,从语言的外在形式到语言的实质内容,从最基础在准确理解语言的语义,理清含了组合的方式,理解语言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后,到能自如的用语言之盾传情达意,实现自己言语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就算成功的建构了自己的语言世界。
反观我们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百花绽放”的景象,无论是有板有眼的解构文本,还是挖掘文章主旨,或是气氛热烈的课外拓展,所有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如果褪去外表的浮华和喧嚣,深入探究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你会发现,这些都只是教学的外在形式,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是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层,你的教学只是在隔靴搔痒。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树立阅读的兴趣,充分赋予表达的机会,酷爱思考的孩子,还有天生的拥有比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这些都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的原因。但是语言的形成,不仅是一种个体原因,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短期效应,而是长期积累的成果。在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是相互影响和激励的。当你羡慕别人的表达能力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推动力。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尤其面对的是大部分在语言表现力上极度苍白的学生,甚至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情况下,如何在三年里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长足的进步,让他们言语的表达不再是捉襟见肘的尴尬,树立自信,克服内心的自卑,不再让课堂被表达好的同学霸屏,课堂上能呈现“百家争鸣”的盛景,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从“语言建构和实际应用”入手,提出一些提高言语能力的策略。
所谓的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三主一辅”,“三主”是指以“语言的赏析”、“阅读的批注”、“随笔的锤炼”为主要抓手,从主观因素上强有力的推动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一辅”是指从客观因素上把“教师的言语修炼”作为辅助,让其成为学生爱上语言的有效的催化剂。
(一)教师的自我语言修练之路
夸美纽斯曾经这样比喻:“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流出知识的溪流。”[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言的热情,还能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和实现,促进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学生爱上了教师的课堂,那么就像踏进了语言的天堂,走上了语言的康庄大道。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你的语言是枯燥无味的,那么语文课堂就名存实亡了。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丰富性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用学来不断变换课堂中的语言,积极探索教学语言的新方法,用准确流畅的语言和最丰富感性的语言将感情和知识最经济地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愉悦自觉接受并生发出自觉探求的强烈欲望,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受学生欢迎的,是真实的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提升思维的课堂。因此,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行自我修炼。修炼的途径千万条,语言的修炼可以从语音美、语言美、内涵美着手。
1.语音之美。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语音,加强普通话的训练,尽量做到读音标准,不断提高朗读的能力,学会有感情的朗读,使语文教学中呈现出语音之美,让自己的朗读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模板,让学生心存崇拜,成功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就事半功倍了。
2. 个性化的语言之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丰富性,个性化色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师能准确的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并不断根据课文内容变化和课堂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情感搭配,与之相匹配。
3.知识修养之美。课堂优美的教学语言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和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是分不开的。倘如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乏味,满足现状,每节语文课都一层不变、日复一日的雷同,那么又如何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向往之情呢?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储备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不停的输出。
(二)语言赏析能力是语言提升的突破口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实则就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分析示例课,它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语言的赏析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它交给了学生走进语言的钥匙,开启了思想之城,让你的思辨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语言的分析过程会给你打开一个丰富的美妙的新世界,让你知其美,而知其所以美。在不断分析语言的过程中,你的语言感知能力不断提高,那么语言的精确而生动的表达离你还远吗!
在语言赏析的方法中,主要可以从两大维度入手,一是着眼小处,细品语言的精妙;二是着眼总体,辨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1.小处着眼,推敲品味语言
国人在语言的精致程度上的执着由来已久,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都证明了追求语言的精确和美妙是共同目标,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本方法。朱光潜在《咬文嚼字》里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往往是“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学生语言赏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其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高低,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赏析的钥匙,方能从容的打开每篇文章的大门,看清楚里面的东西。
优秀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备生动、优美、凝练的特质,一字千钧,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张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词眼”(这些词眼的身份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反复咀嚼语言中所蕴藏的无限内涵,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水平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化茧成蝶了。
还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实很多都是修辞手法的功劳,赏析过程中找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例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还可从句式的变化角度来分析(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长句、短句、散句、对偶句等),句式的变换往往是和情感主旨相关联的,分析这种句式的作用,也就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这也将会在你的语言表达上留下印记。
通过对字和句的赏析,在不断的进行语言技巧的反复领会和实践中,当你领悟到了语言的变化多端的富有层次的美感,这种赏析将会让你爱不释手,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整体着手,辨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行文措辞、抒发情感时使用的写作手法,在语言的洪流中,不断演变,不断进化出了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联想与想象、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引用典故、托物言志等),在赏析作品的表现方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然后这些表现手法是如何贴切地传递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为何这样写,领略了写法的妙处,你对文章的认知就不会再停留在肤浅的表层。
在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过程中,可以参照一下语言的整体风格。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散文,语言风格是清新明快、生动形象的;比如说明文,语言风格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比如议论文,语言风格是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教学中,把握语言风格上的差异,辨析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有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语言大观,让语言世界变得有序和有味。
(三)阅读批注方法是语言的进化手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广泛开展阅读,能让你的思想从“贫困”走向“丰盈”,开阔眼界,打开思维。但是现在,学生面临的困境是学习任务,阅读时间有限,而且,再快餐时代,很多的阅读还属于浅阅读状态,存在着“量少、质次、结构不合理”等情况,造成阅读效益低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作用不大。如果阅读仅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更达不到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了。要将浅阅读转换为深阅读,并在短期内能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在阅读中使用批注法是一种兴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做批注。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做批注,这样就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的技巧,带着目的的有效阅读更能刺激和唤醒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1.掌握批注的基本符号
要想做到有效批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批注符号,明白这些基本符号表达的含意。这样既便于交流和修改。因为初中课文中都有自学课文,教学中可以进行示范引领。这样,学生的批注就会有序层递,不再流于形式。因此,指导学生规范做批注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
2.把握批注的多样方法
批注的方法有多样:比如有落脚在对关键词、重点句解释上的的“阐释型批注”;有着重赏析文章中具有张力和表现力的精彩语言的“赏析型批注”;有用怀疑的视角去提出疑问的“质疑型批注”,这三种批注法侧重于对文本的“读”,也就是理解的层面,是对文本传递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的考量。还有三种批注方法:对内容进行合理补充的“补充型批注”;对文章产生诸多个人独特感受的“感悟型批注”;自由发挥合理再创造的“联想型批注”,这三种批注法从文本的 “读”转向在此基础上的“写”,是对文本的解构和再创。这六种批注方法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所形成的“读——思——悟”的独立思考过程,在阅读批注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全方位高水平对话,这种对话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不知不觉中成功构建了自己的语言世界。
(四)随笔实践是语言涅槃提升的战场
“说”和“想”最终要落实到“写”,停留在“说说而已”的思想如火花一般稍纵即逝,无迹可寻,所以要落实到“写”。“写”是一个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检测你的语言能力好差的试金石。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畏写如虎,一则是学生的惰性使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贫乏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一旦动手写作文,就唉声叹气,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写作文的心理,可以从简单要求低的随笔做起,慢慢培养出学生的写的习惯。随笔贵在坚持,不断的积少成多的积累中,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出现质的飞跃。
为什么选择随笔来作为语文语言教学一个重要手段,是因为随笔的好处在于它没有太多的限制,不必有固定的内容,也不必有崇高的目的,也不必遵循特定的规则,只需要我手写我心,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只要是触动心灵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可以写下来,成为精彩的一瞬。如何写好随笔呢?
1.随笔“三”随——“随处”“随意”“随时”
“随处”就是在生活中养成随时动笔 、随手记录的好习惯。不论选择材料 ,发表见解,还是抒发情感 ,真实是随笔的灵魂和根本,灵感很多时候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一旦有了想法,应该及时捕捉,落笔成文。“随意”是指文章篇幅上可长可短;内容上你认为“有意思”的事情、人物、景物、读书感悟等,都可以成为意气飞扬的内容;表达上无拘无束,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等等方法可以随意使用。这三种随笔的特质容易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使之成为语言能力提高从低阶走向高阶的有效手段,。
2.随笔的内容——言之有物。
随笔是率性而为,随手记录。随笔想表现任何东西都可以,但是必须要言之有物。随笔就是要牢牢抓住了一件事情,一点意思,由此发散开去,娓娓而谈,随笔的形式如天马行空,不受体制的限制,比较灵活多变,但实际上随笔要有明确的中心,要有自己的理趣。随笔的内容很“杂”,家长里短、风花雪月、学习心得、阅读感受等,俯拾即是,皆成文章。写作之人只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由感而记,因情而叙,那么长而久之,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不断攀升,渐入佳境,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美妙境界。
3.随笔的宗旨——真情实感
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随笔的情感如一杯清水,各种味道都是你感悟的结果,但是无论如何,随笔有一个宗旨,不要虚构,不要涂饰,要写真事、叙真情,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你的见解可以不深刻,但是它必须源自生活,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心生感触。当然,真实是否就意味着如实反映,生活是复杂的,随笔是主观的,有喜、怒、哀、乐,只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情感观,给人以美感,那么,你的随笔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语言的良好表达不仅是为了学习期间语文考个高分,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较好的语言能力也是一个人的财富,出色的和得体的语言表达将会使你与人相处融洽,社会交往如鱼得水。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教师的自身语言修炼是一个客观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起到是一个催化的作用。而真正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使其口语表达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书面表达能妙笔生花、行云流水,笔者认为,现阶段教师所努力的实践方向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从语言的品味,阅读的批注和随笔的提升,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很关键的互相制约和互为提升的过程,语言系统的形成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持之以恒的不断将“听——读——赏——写”结合起来,通过“三主一辅”的训练,语言要实现质的飞跃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张树铮 《语言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第54页
[2]陈士同 《语言是语文的内核》中学语文期刊 2019年12期第3-5页
[3]林汇波 《运用课堂言语资源,促进有效语言建构》中学语文期刊2019年8期第7—10页
[4]约瑟夫.房德里耶夫【法】 《语言》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