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小学数学智慧导学的策略

【作者】 高 平

【机构】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新华中学)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是两个关键点; “学”离不开“导”,“学”需要教师的艺术指导才更有效度,以导促学,“智慧导学”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张力。如何让教师“导”得适时到位,让学生“学”得充分有效,笔者在实践探索,研究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上智慧导学的部分时机和方法:1.学生缺乏思考处:排疑解惑,深化认识;2.学生出现错误处:及时引导,回归正轨;3.学生认知受限时:点明揭示,概括本质;4.学生基本掌握时:总结方法,提炼升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导学;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了教与学的关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以学为中心”课堂视野下,课堂不是“师生传递知识”,而是“师生建构知识”,教师也有了新的角色任务。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恰当、科学、艺术地引导。也就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为中心,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导学”。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那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导学的时机和方法?我们对数学知识的精心研究,对学情充分预设。在把握学科本质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尝试了以下几点导学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生缺乏思考处,教师引导解惑,深化认识
  学生对一些浅显的知识能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而对一些较深奥的知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学习一贯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而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往往又可以成为锻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契机。所以,教师可以在“智慧导学”时,通过对话与交流暴露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抓住学生的“疑惑”进行“拨雾”,“启”在教学的关键处,“拨”在学习的迷惑时,这样才能达到“智慧导学”的目的。在课堂上要把握“导”的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使“山穷水尽疑无路”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深化对新知的认识。
  二、学生出现错误处,教师疏导点拨,回归正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已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探究思路往往会偏离方向,导致出现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引导,教师过追问、转问、提示等方法,将偏离的方向引回到正轨中来,引导学生往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向思考。师生一起通过探索提炼概括出新知的本质规律。如果学生出现的错误涉及知识点的关键处,一定要停下来细化,对有利于突出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信息则要放大反馈,智慧导学有时反而能使学生的出现错误处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教师在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后,还要面对敢于呈现错误信息的同学,给予鼓励与表扬。
  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当出示比例2:2.5=4:5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交流中有人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外项的差正好是两个内项差的2倍,我当时听到这一信息时先是感到有点出乎意料,但马上理性来分析这一出现错误处:学生的思路显然没有进入预设的轨道中来,需要进行引导回归,于是我又临时呈现了一组比例,让学生用这位同学的发现去验证其它的比例,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很快就明白这位同学的回答没有规律性,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真正的规律应该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智慧导学,很好地起到了“化错”的作用,并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的过程,提升了数学素养。
  三、学生认知受限时,教师开导揭示,概括本质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经验的限制,难免对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准,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探究的不一定是知识的重难点。这个时候数学老师的点拨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如果知识比较单一或属于后继型的一些学习内容,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完成任务,教师可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素材或情境,让学生尽情“挥洒”自己的所见所思,让他们自己的感悟新知。教师对学生这些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能基本掌握的内容,只要进行必要的讲解,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的内容进行提炼,将学生零散杂乱、参差不齐的汇报,整理成“章”,沟通成“网”,连接成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知识链,用学科语言概括出有条理的、系统的、科学的结论,并揭示出新知的本质特征。
  四、学生基本掌握时,教师指导总结,提炼升华
  学生能理解的知识,那就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操作验证,通过新旧知识结合、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悟,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动起来,正符合课标的要求:数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要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让学生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学习数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技能线,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时,往往只能在知识技能线上行走,而对隐含在知识技能背后的思想方法难以“看清”。因此,在学生对知识技能基本掌握时,仍需教师“智慧导学”,充分总结环节,渗透数学思想,总结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将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升华,让学生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我们也相信,对于“智慧导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只要坚持深化研究下去,就一定会构建起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教学程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引领发展的智慧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