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杨玉先
【机构】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双沟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承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时多用易被学生理解的、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2003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然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合理地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还可以让他们从网上自己搜索一些动画、图标等,插入到自己的演示文稿中,从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演示文稿,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将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放映给其他同学看,其他同学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这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他们会学的更轻松、更愉快。
二、精讲多练,作好演示和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步骤一般要遵循:讲解——练习——总结。计算机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听讲和操作的有效组合,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的,没有上机操作,计算机课就形同虚设。作为以学习技能为主的计算机课程,应坚持精讲多练。教师把主要知识内容讲完后,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比在理论讲解中要多。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在《多媒体设计》教学中,对于一些Flash和Photoshop作业,我们就应该以开放式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做的不是作业,而是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比如在讲Photoshop文字效果处理的时候,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制作贺卡、制作对联、个人签名的设计等,将自己的想法结合所学的知识,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拘泥于一些形式,不囿于束缚。像这些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可基于理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一致。大多数学生除了上信息技术课就很少接触计算机,接触也只是平常上上网,上网的主要内容是看新闻、聊天、玩游戏,基础很薄弱(如死机现象的处理、输入法的使用等都不是很熟练),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了较高层次的知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如果发现某些“后进生”不能完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就可以利用小组优生辅导差生,既可以采取左右辅导,也可允许下位自由辅导,通过组内相互协作,不仅迅速提高差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优生的成就感,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同时给他们拓展知识、创新学习留有一定时间。分层分组同时可以促进组与组公平竞争,节省大量课堂时间,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进行课程改革,强化技能考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在我们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质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来研究探讨学生的厌学成因及其对策。通过调研和实践,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从学生感兴趣的技能入手,突出学校的特色,淡化文化课及理论课,降低文化课的学习目标,加大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强化技能考核,并制定了计算机、电脑美术、服装等专业的技能考核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此编写与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对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的教学效果起了关键的作用
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编导教程,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导操作上,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六、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浪费时间,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计算机教师除了课前必须检查有关设备问题之外,在授课过程也经常碰到或这或那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学生操作不够熟练或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甚至出现死机现象,而学生又未能自行解决;又如,计算机操作课需要使用计算机等有关设备,在授课过程中,有时设备会出现某种故障等等,而有关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及时解决,也只有及时解决,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在一堂课内掌握所学的有关操作,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计算机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林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9年29期.
[2]牟喜文;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12期.
[3]王丽娟;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2期.
[4]马飞;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J];新课程(教师);2010年05期.
[5]吴亮;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年03期.
[6]高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方法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2014年06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承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时多用易被学生理解的、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2003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然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合理地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还可以让他们从网上自己搜索一些动画、图标等,插入到自己的演示文稿中,从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演示文稿,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将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放映给其他同学看,其他同学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这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他们会学的更轻松、更愉快。
二、精讲多练,作好演示和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步骤一般要遵循:讲解——练习——总结。计算机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听讲和操作的有效组合,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的,没有上机操作,计算机课就形同虚设。作为以学习技能为主的计算机课程,应坚持精讲多练。教师把主要知识内容讲完后,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比在理论讲解中要多。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在《多媒体设计》教学中,对于一些Flash和Photoshop作业,我们就应该以开放式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做的不是作业,而是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比如在讲Photoshop文字效果处理的时候,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制作贺卡、制作对联、个人签名的设计等,将自己的想法结合所学的知识,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拘泥于一些形式,不囿于束缚。像这些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可基于理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一致。大多数学生除了上信息技术课就很少接触计算机,接触也只是平常上上网,上网的主要内容是看新闻、聊天、玩游戏,基础很薄弱(如死机现象的处理、输入法的使用等都不是很熟练),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了较高层次的知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如果发现某些“后进生”不能完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就可以利用小组优生辅导差生,既可以采取左右辅导,也可允许下位自由辅导,通过组内相互协作,不仅迅速提高差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优生的成就感,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同时给他们拓展知识、创新学习留有一定时间。分层分组同时可以促进组与组公平竞争,节省大量课堂时间,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进行课程改革,强化技能考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在我们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质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来研究探讨学生的厌学成因及其对策。通过调研和实践,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从学生感兴趣的技能入手,突出学校的特色,淡化文化课及理论课,降低文化课的学习目标,加大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强化技能考核,并制定了计算机、电脑美术、服装等专业的技能考核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此编写与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对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的教学效果起了关键的作用
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编导教程,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导操作上,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六、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浪费时间,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计算机教师除了课前必须检查有关设备问题之外,在授课过程也经常碰到或这或那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学生操作不够熟练或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甚至出现死机现象,而学生又未能自行解决;又如,计算机操作课需要使用计算机等有关设备,在授课过程中,有时设备会出现某种故障等等,而有关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及时解决,也只有及时解决,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在一堂课内掌握所学的有关操作,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计算机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林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9年29期.
[2]牟喜文;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12期.
[3]王丽娟;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2期.
[4]马飞;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J];新课程(教师);2010年05期.
[5]吴亮;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年03期.
[6]高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方法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