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刘志静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训练项目,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创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多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语文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若忽视对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其以后的创造思维表现急剧下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提倡民主、和谐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氛围。这里指的教学氛围包括教学的物质氛围和精神氛围,这种精神氛围就是指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教育观念具有先导的地位,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创新学习需要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要成为创新的楷模。教师的创新首先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教师的创新还要落实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尽量避免采用老式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地方,尊重学生的劳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鼓励质疑、争辩和探索的创新思维
质疑即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人相左时,当学生的言行遭人非议时,学生的知一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小学生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的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试图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所面临的一切,质疑和争辩是他们的天性。学贵有疑,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发言,大胆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补充,使学生有讨论的机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南辕北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后,有学生问到:“路人为什么认为这个坐车的人不能到达楚国呢?我认为这个人能到达楚国,因为地球是圆的,只不过用的时间长一点而已。”听完后学生们都各自摆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着。由此可见,学生在质疑中激活了求知欲,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获知的喜悦。
三、启发现实、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
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想象,亦称想象力,是形成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其实意象、知觉和概念不是通过视觉、听觉或者其他感官而被感知。想象是心灵的工作,有助于创造出幻想。想象有助于为经验提供意义,为知识提供理解;想象是人们为世界搞出意义的一种基本能力;想象在学习过程中也发挥关键作用。培养想象力的一种基本训练方式,是听故事;在听故事中,措辞的准确是“产生出世界”的基本因素。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有着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四、启动欣赏、褒扬和包容的评价机制
评价时,既重视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性的评价,尤其重视学生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是调节课堂氛围的催化剂,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全面中肯、恰当的评价可以给人信心、勇气;可以催人奋进,甚至使人终身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在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如果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或训斥,那么学生的思想火花就会受到压抑,以后会产生思想的狭隘性,从而导致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课堂上只要学生讲的有道理,有独到见解,教师就给予表扬。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另外,作为一个老师,评价,不仅仅只看一个学习成绩,还去看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合作意识与能力;如果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只看一次成绩,还去看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反之,则对成绩平平而总有许多创新想法的学生,必将破坏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只有通过积极的的评价形式才可以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思维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何等的重大。
参考文献:
[1]指导体验与自主性阅读教学[J]. 刘灿辉,吴神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01)
[2]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 钟廷友. 中国校外教育. 2012(20)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语文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若忽视对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其以后的创造思维表现急剧下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提倡民主、和谐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氛围。这里指的教学氛围包括教学的物质氛围和精神氛围,这种精神氛围就是指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教育观念具有先导的地位,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创新学习需要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要成为创新的楷模。教师的创新首先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教师的创新还要落实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尽量避免采用老式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地方,尊重学生的劳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鼓励质疑、争辩和探索的创新思维
质疑即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人相左时,当学生的言行遭人非议时,学生的知一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小学生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的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试图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所面临的一切,质疑和争辩是他们的天性。学贵有疑,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发言,大胆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补充,使学生有讨论的机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南辕北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后,有学生问到:“路人为什么认为这个坐车的人不能到达楚国呢?我认为这个人能到达楚国,因为地球是圆的,只不过用的时间长一点而已。”听完后学生们都各自摆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着。由此可见,学生在质疑中激活了求知欲,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获知的喜悦。
三、启发现实、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
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想象,亦称想象力,是形成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其实意象、知觉和概念不是通过视觉、听觉或者其他感官而被感知。想象是心灵的工作,有助于创造出幻想。想象有助于为经验提供意义,为知识提供理解;想象是人们为世界搞出意义的一种基本能力;想象在学习过程中也发挥关键作用。培养想象力的一种基本训练方式,是听故事;在听故事中,措辞的准确是“产生出世界”的基本因素。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有着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四、启动欣赏、褒扬和包容的评价机制
评价时,既重视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性的评价,尤其重视学生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是调节课堂氛围的催化剂,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全面中肯、恰当的评价可以给人信心、勇气;可以催人奋进,甚至使人终身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在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如果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或训斥,那么学生的思想火花就会受到压抑,以后会产生思想的狭隘性,从而导致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课堂上只要学生讲的有道理,有独到见解,教师就给予表扬。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另外,作为一个老师,评价,不仅仅只看一个学习成绩,还去看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合作意识与能力;如果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只看一次成绩,还去看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反之,则对成绩平平而总有许多创新想法的学生,必将破坏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只有通过积极的的评价形式才可以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思维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何等的重大。
参考文献:
[1]指导体验与自主性阅读教学[J]. 刘灿辉,吴神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01)
[2]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 钟廷友. 中国校外教育. 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