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作者】 黄小萍

【机构】 (新疆塔城市第六中学)


【正文】摘 要:文章从以下是哪个方面进行论述:1.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2.历史教学要注意充分运用乡土历史;3.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体会
  在一般人的眼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非常简单,几乎个个老师都能教历史。其实,这种认识是一种偏见和肤浅,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只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第一个比较浅层次的目标,历史学科属于一门社会科学,它的专业性很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其它学科远远无法比拟的,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所以历史学科的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来教历史这门学科,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
  1、正确区分历史和野史杂说以及文学创作。这些年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泛滥,历史剧的热播,这些东西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先入为主,让人搞不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文学作品和历史剧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歪曲了历史,如在历史剧《雍正王朝》里面雍正私自改写康熙的传位诏书,这可能吗?如果是私自改写,应该是极其秘密的事情,外人又是如何知晓的呢?历史剧都与历史严重不符,更不要说《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等影视剧里面的事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其或张冠李戴,甚至杜撰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正本清源,告诉学生正确区分正史与野史杂说或文学创作。正史或许有含蓄或回避之处,野史杂说则更多的是坊间传闻,以讹传讹,添油加醋,文学创作只管吸引读者眼球,哪管真不真实。
  2、教者更不要把所谓的《秘史》等野史杂说搬进课堂,灌输给学生,有的教者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把《武则天秘史》、《杨贵妃秘史》搬进课堂,大讲特讲,讲得津津有味,甚至把武则天、杨贵妃等历史人物讲得淫乱不堪,一无是处。请问:真实吗?有必要吗?我们要从正面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一历史人物,因为历史上都是对武则天持肯定态度,讲她的统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这样做不仅仅不能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而且是起到了误导的作用,丑化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要注意充分运用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是历史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历史教学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大上,有时也要接地气,充分运用乡土史就是让历史学科接地气,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先秦文化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讲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较常规的教法是:讲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创作“楚辞体”,代表作品是《离骚》,然后适度挖掘一下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谏受谤,被流放,以身殉国,投江自尽,以及端午节习俗,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有的教者在此基础上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扎实,大讲特讲《离骚》写了些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如何去赏析,对于这种做法,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们不是上文学欣赏课,再者初一的学生他赏析得来吗?我在教授这一内容时,除了规定的动作外,对于《离骚》我一般不展开讲,学生弄不懂,我一般给学生补充另外一些知识:①解释离骚,作者因谏受谤,遭流放,离开国都,牢骚满腹。②屈原流放湖南期间,曾长时间停留在常德,在沅澧之间且行且吟,如“沅有芷兮,澧有兰”我们常德市有名的芷兰实验中学得名于此,如“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中的枉渚为德山。再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中的沧浪之水就在鼎城区境内,发源于沧山。常德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在沅水之滨修建了屈原公园,供后世凭吊与怀念……补充这些史实,一下子就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屈原这一历史人物变得逐渐清晰、亲切起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乡土史的作用无穷,只要我们运用得当。
  三、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
  古人写史,不仅仅只是把一些历史事实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如北宋司马充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为了让君主能够“以史为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们学习历史学科,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汲取一些对我们,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学以致用,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是为考试而教,一味追求分数,只注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甚至摒弃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我们应该从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到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等等。我在这里举两个实例来说明应怎样充分发挥历史的德育功能,例1,我在教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时,我就不会把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作为唯一重点,我会把阿基米德从小善于思考的习惯和阿基米德是怎样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作为重中之重来讲授,如果阿基米德不善于思考,国王把王冠交给他,以他当时的学识解决不了问题,就会推辞或放弃,正因为他善于思考,在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想的这件事情,就连洗澡都在想,才有了浮力定律的发现。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要善于思考,不要轻言放弃,善于思考,不轻言放弃是学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例2,如八年级上册学习西安事变这一内容,常用的教法是首先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然后讲西安事变的经过,再学习西安事变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这样解决,这样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在教授这一内容时,按常用教法教,但我会花较长时间,一步步重点突出,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然后西安事变的发生、经过、结果才会顺理成章,才有了它的必然性。另外,学习西安事变,分析背景、讲述经过、分析结果和意义,还不能算结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学到了什么?不仅仅学到了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史实,通过西安事变这一史实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明理、明智、明德这都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要给学生限制范围,或给出一致的结论,要启发学生开放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学生回答:从西安事变中,我学到了遇事要有大局观念,要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党派和个人利益之上,我学习到了一个人要明白大是大非,事情有轻重缓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糊涂。我学到了处理事情不能急躁冒进,要头脑冷静、清晰、权衡利弊。我学到了一个人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否则会众叛亲离。我学到了处理事情要随情况变化而懂得变通等等。放开让学生想,让学生讲,而这些我学到了让学生会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工作中远远比记一些单一的历史知识重要得多。
  总之,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教学博大精深,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