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妙用猜想 激活思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作者】 纪 梅
【机构】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正文】摘 要:就数学学习而言,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进行求证,就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猜想;享受快乐;提升素养
学生学习过中的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没有根据的想象,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猜想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与已知的事实,对未知的事物与知识进行一种推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猜想是学生有效的学习准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猜想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猜想中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质疑是猜想的起点
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如教学《抛硬币》一课时,我以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以猜想――实践――验证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上课伊始,我首先设计了抛硬币这一情境,让学生猜测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让学生在猜测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课中,我又设计了三次摸彩球的游戏,第一次由学生猜测,学生摸球;第二次学生摸球,教师猜测;第三次在小组中猜测,做好记录,人人参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确定性,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活动中首先对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又在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的过程,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在猜想中学习新的知识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将猜想加入于其中,就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促使学生大脑中表象能够快速的形成,进而就可以抓住知识内容,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量一量,比一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根长度适宜小棍子,并询问学生,有谁知道这跟小棍子是长还是短?学生听后一脸茫然,随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对学生说,你们猜一猜?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提出来,有的学生说是长,有的学生说是短,同时也有的学生说不知道,因为没有和其他的东西进行比较,不知道怎么判断是长还是短。在这种学习氛围活跃的情况,教师就可以继续询问学生,这根棍子跟你们的身高比,谁长?谁短?在此刻,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被激发出来,争先恐后的要与棍子进行比较。在此种学习氛围中,教师巧用比较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在这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主动地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从这样的比较猜想方式学习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极大地提高,同时在猜想的过程中会在自己的思维中形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在这样的知识构架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同时通过想象还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数学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还在此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感。
三、巧用问题引出猜想
在前文中已经对猜想在学生学习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在教师充分认识到猜想在学习过程中作用后,就可以巧设问题引出猜想。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将猜想应用到新知识的探索阶段。在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用猜想可以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的兴趣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沟通。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分数问题,1/2+1/4+1/8与1/3+1/6+1/12这两道数学题目。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猜想这两道题目所具有的共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就可以很快发现其中的问题,随后就会有学生告知教师,两个分数相加,前一个分数是最后一个分数的2倍。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生活经验将第一道题目计算出来,并告知教师如何进行计算,再观察所列式子,询问学生有何发现。从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中,学生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将题目中解答出来。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在思维中展现的一个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素质,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引出猜想。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到厌烦感,还会在一定程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的习惯。
四、巧借方法验证猜想
其实猜想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任何猜想都需要去验证,这样才能够显示其本来意义。学生猜想验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猜想有可能是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或者是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任何问题,学生都需要可以有猜想。例如前文中的例子,教师可以通过这样方法来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询问学生,借助图形进行分析,可以将正方形作为一个整体,并将正方形平均分为两份。学生在此刻就会说,用1减最后一个分数就是得数。教师在屏幕上就会显示,如果几个分数相加,前一个分数是后一个分数两倍,通常只需要用1减最后一个分数就可以,教师询问学生这样可不可以。在此刻,学生就会说,应用举例的方法,采用通分方法算出结果,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验证是否正确。在学生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自己找到了验证猜想的方法,还会自己动手去计算,这样学生通过验证,就可以知道所找方法是对还是错,也就是应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应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根据已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能够采用合适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学习中所产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卫星;数学猜想的三个时机及定位[J];教学与管理;2014年11期
[2]高云芳;有趣的数学猜想[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24期
[3]于萍;让学生享受数学猜想的快乐[J];辽宁教育;2013年03期
[4]杨胜东;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J];广西教育;2003年1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猜想;享受快乐;提升素养
学生学习过中的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没有根据的想象,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猜想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与已知的事实,对未知的事物与知识进行一种推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猜想是学生有效的学习准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猜想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猜想中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质疑是猜想的起点
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如教学《抛硬币》一课时,我以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以猜想――实践――验证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上课伊始,我首先设计了抛硬币这一情境,让学生猜测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让学生在猜测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课中,我又设计了三次摸彩球的游戏,第一次由学生猜测,学生摸球;第二次学生摸球,教师猜测;第三次在小组中猜测,做好记录,人人参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确定性,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活动中首先对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又在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的过程,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在猜想中学习新的知识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将猜想加入于其中,就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促使学生大脑中表象能够快速的形成,进而就可以抓住知识内容,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量一量,比一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根长度适宜小棍子,并询问学生,有谁知道这跟小棍子是长还是短?学生听后一脸茫然,随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对学生说,你们猜一猜?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提出来,有的学生说是长,有的学生说是短,同时也有的学生说不知道,因为没有和其他的东西进行比较,不知道怎么判断是长还是短。在这种学习氛围活跃的情况,教师就可以继续询问学生,这根棍子跟你们的身高比,谁长?谁短?在此刻,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被激发出来,争先恐后的要与棍子进行比较。在此种学习氛围中,教师巧用比较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在这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主动地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从这样的比较猜想方式学习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极大地提高,同时在猜想的过程中会在自己的思维中形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在这样的知识构架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同时通过想象还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数学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还在此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感。
三、巧用问题引出猜想
在前文中已经对猜想在学生学习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在教师充分认识到猜想在学习过程中作用后,就可以巧设问题引出猜想。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将猜想应用到新知识的探索阶段。在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用猜想可以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的兴趣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沟通。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分数问题,1/2+1/4+1/8与1/3+1/6+1/12这两道数学题目。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猜想这两道题目所具有的共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就可以很快发现其中的问题,随后就会有学生告知教师,两个分数相加,前一个分数是最后一个分数的2倍。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生活经验将第一道题目计算出来,并告知教师如何进行计算,再观察所列式子,询问学生有何发现。从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中,学生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将题目中解答出来。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在思维中展现的一个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素质,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引出猜想。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到厌烦感,还会在一定程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的习惯。
四、巧借方法验证猜想
其实猜想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任何猜想都需要去验证,这样才能够显示其本来意义。学生猜想验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猜想有可能是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或者是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任何问题,学生都需要可以有猜想。例如前文中的例子,教师可以通过这样方法来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询问学生,借助图形进行分析,可以将正方形作为一个整体,并将正方形平均分为两份。学生在此刻就会说,用1减最后一个分数就是得数。教师在屏幕上就会显示,如果几个分数相加,前一个分数是后一个分数两倍,通常只需要用1减最后一个分数就可以,教师询问学生这样可不可以。在此刻,学生就会说,应用举例的方法,采用通分方法算出结果,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验证是否正确。在学生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自己找到了验证猜想的方法,还会自己动手去计算,这样学生通过验证,就可以知道所找方法是对还是错,也就是应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应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根据已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能够采用合适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学习中所产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卫星;数学猜想的三个时机及定位[J];教学与管理;2014年11期
[2]高云芳;有趣的数学猜想[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24期
[3]于萍;让学生享受数学猜想的快乐[J];辽宁教育;2013年03期
[4]杨胜东;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J];广西教育;2003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