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作者】 张茹军

【机构】 (河北省赵县前大章乡中心学校豆腐庄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是以促进小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学,在教育的规范下,学生的活动是生动而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才是促进学生热爱学习数学的主要源泉。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合理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引导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多角度训练,促进思维发展。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多层次的布疑引探,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关键词:交往互动;相互联系;前后衔接;发挥想象;探究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愉快的气氛学习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和前后衔接的环节所构成,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数学教学形式。
  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双边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是促进学生热爱学习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特定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其探究过程也会变得丰富而多姿多彩的。如教学《平行与垂直》,通过谈话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想象在同一平面先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一条直线,培养学生在学习的空间发挥想象能力。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去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是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平行与垂直》来源于生活素材,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通过让学生发表意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等,初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演示和直观的实物模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课件呈现三组垂线。生活中常常遇到垂直的现象是很多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问题,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教学,首先要设置问题,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解方程》的问题。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解方程》的教学目的。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解方程》的教学重点。如a±x=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是《解方程》的教学难点。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3=9……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孔子有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合理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引导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多角度训练,促进思维发展。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4+4+4+4+4+4,6+6+6+6题出来后,立刻说出结果:“只要是相同的数连加,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学生都急于想知道诀窍,从而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物图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创设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其教学重点是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是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教师最后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创设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以达到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