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

【作者】 梁志刚

【机构】 (广西兴业县沙滩镇第三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运动,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发展。近四年来,本人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本地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围绕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开展实施研究,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方法、实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有效解决了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呆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立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一、对于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并鼓励学习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越来越被摆到重要的位置。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探究学习,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语文智慧,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有效的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这种方式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互动交往中成长。这种方式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
  二、对于文本,找到突破口和找准价值点
  教师深入探究文字教材,找出文本中的关键点(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以这一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课型跨度大,但省时间,收效大,有利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设计这种课型,教师要注意把握“两种思路”,即教材中作者的思路,学习心理所能承受的理解思路。做到“两个结合”,即本篇课文教学重点与单元训练目标的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教师要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这个“点”,才是体现教和学的思路的“亮”点,才是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突破点”。如:初中语文组赵老师执教的阅读课中,对小说《亲情呼唤》一文就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聚焦,抓住两则启事的对比写作手法,一下子让学生就把握了文章作者借儿子寻狗和老父寻儿两则启事来呼唤亲情的主旨。对比手法就是此文的有效“点”。找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理解与探究。又如《月迹》(贾平凹):月迹,月亮的踪迹。文中的孩童们是怎样寻觅到的?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寻觅月迹呢?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阅读课文后,同学们能够根据文章内容拟出下联和横批吗?一点突破,高效阅读。
  三、对于知识,优化整体设计并整合各知识点
  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一个单元内容也好,讲一篇文章也好,讲一节课也好,就是一节课中的问题设计也要从整体上去考虑。即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构思。要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优化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校各语文备课组在假期至开学前,都把新教材梳理,筛选、添加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新校本教材。“牵一发而动全局”,单元内容选好代表性的点,再巩固、迁移,就会提高教学效率。如七年级上册的《蝉》一文,单元主题是对生命的感悟,写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法,老师们就以本课为圆心,扩充外延,延展了运用此法的《荔枝蜜》(写物)、《摆渡的老哑巴》(写人)的文章来扩充教材,又跟进了作文训练:欲扬先抑法写人。学生在一系列从读到写的实践过程中迁移巩固,形成了能力。一个学生在题为《爱是那一声亲切的呼唤》一文中就自然地用此法写了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自己从反感到理解的心路历程,体味到了浓浓亲情。经过系列的训练,方法自然地转化为能力了。变教本为学本,就要破“例子”为主旋律的框架结构,使课本由原来的封闭型、例子型、教型的课本,变成为“开放型”、“公理型”、“学型”的课本。教师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内容或课外的相关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对于学案,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并关注学生学习个性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中任务驱动式地把教师的体验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是“导游”而不是“替代者”。学案是学习平台而不是学习套路。我的个性化阅读课题下的阅读训练课,在学案中这样设计“感知文章内容”这个环节:教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用不同的方法读文章,感知内容;参考老师提供的句式,概括文章内容。活动内容:1.用我喜欢的方式来读文章,感知大意。2.读完后我参考老师所给句式,组织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我积极主动地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概括的参考句式:本文写了人的事,启发我在生活中要。每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其参与探究。教师只是导,不替代学生的自主探究,不限制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每个环节都明确了学习目的和方法,并受到充分的尊重,所以,自然地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来了,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总之,语文教师的正确地认识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9年第3期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