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学经典的传承
【作者】 马 欣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
【正文】摘 要:目前中国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上已不再是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可以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依据,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传承优良传统。教师在教授初中历史书本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从中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和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传承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们在备课上花了更多心思设计讲课的内容和形式,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对他们而言,历史是抽象枯燥的;但是历史又是必要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国家及社会责任感,在大是大非上能传承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究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达到教学目的。
一、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传承经典国学的意义
(一)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历史上许多故事都包含了许多正能量,我国国学也是如此,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的经典国学,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初中历史教学正是为了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到国家发展的不易,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更有用的社会栋梁 [1]。
(二) 培养学生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在这些事件中理清前因后果,思考问题的起因、实施的措施、造成的影响;若好的方式方法举一反三,学习并应用到生活中,若不好的方法措施反思其中的问题之处,找出更好的解决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学生看到书本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压缩在一起,仅大事件用短短抽象文字概括而且都需要背诵时是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致的,没有具象化的事件教学引导学生,他们很难自主剖析问题的本质,学习仅浮于表面的背诵,如此不仅容易让学生思维混乱,提不起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更不利于让他们传承国学经典。
(二) 教学方式保守死板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往往只是解析列举课本上压缩的知识点,一味的灌输抽象的文字给学生,忽略的事件之前的前因后果、勾稽关系,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每个事件并联系前后关系,所以记忆不会深刻,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老师也心力交瘁。
(三) 缺乏深层次的反思
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并记住了历史事件,并没有学会发掘从中的意义,消化为自己的思想,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逐步改进[3]。现阶段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让学生们勾画出重点考试段落,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大量的阅读、背诵,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记忆。但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不能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三、 初中历史教学国学传承的具体措施
(一) 结合体验方法,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只关心期末能考多少分,而并不关心从历史中能学到些什么,收获什么;而老师也只关注书本知识那些是考试重点,并不关注剖析知识点让学生学到其中优良品质;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就需要制定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沉浸式体验,在书本上学生难以理解的富有深意的的文字,教师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不同人物,编排剧本,教师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适当给他们一些提示,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人物的心境,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其中的道理,促使他们提高综合素养。
(二) 增加课外学习,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分为学生主动和教师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先了解一下初中历史,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观看影像、提前预习等方式使课堂学习更容易理解和共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组织课外专题讲座、参观博物馆、游览故居等活动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历史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 通过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分享经典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合作探索学习为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探索、思考通过小组的形式研究课题,每个小组搜集课外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编写小组研究报告,在课堂中展开小组辩论赛;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能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索的能力和优秀素养品格的形成。
(四) 利用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传承的认识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的更多,在初中这个心智还不健全,对社会认识还不够全面的阶段,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很容易被网络带偏,丧失自我的认识和思考,在教学培养中教师也应就这样的问题制定学习方法,比如在课堂引入实时热点新闻,提问学生就此的看法,提出点评,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初中历史的教学对国学经典的传承愈发重要,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反思能力、自学能力,从各个渠道提出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价值观的建立、自主学习能力都十分有利;将历史与社会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社会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彭婷.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337-339.
[2]沈建珍.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J].学周刊,2020(13):71-72.
[3]何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国学经典的传承[J].教书育人,2017(20):6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传承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们在备课上花了更多心思设计讲课的内容和形式,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对他们而言,历史是抽象枯燥的;但是历史又是必要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国家及社会责任感,在大是大非上能传承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究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达到教学目的。
一、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传承经典国学的意义
(一)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历史上许多故事都包含了许多正能量,我国国学也是如此,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的经典国学,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初中历史教学正是为了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到国家发展的不易,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更有用的社会栋梁 [1]。
(二) 培养学生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在这些事件中理清前因后果,思考问题的起因、实施的措施、造成的影响;若好的方式方法举一反三,学习并应用到生活中,若不好的方法措施反思其中的问题之处,找出更好的解决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学生看到书本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压缩在一起,仅大事件用短短抽象文字概括而且都需要背诵时是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致的,没有具象化的事件教学引导学生,他们很难自主剖析问题的本质,学习仅浮于表面的背诵,如此不仅容易让学生思维混乱,提不起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更不利于让他们传承国学经典。
(二) 教学方式保守死板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往往只是解析列举课本上压缩的知识点,一味的灌输抽象的文字给学生,忽略的事件之前的前因后果、勾稽关系,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每个事件并联系前后关系,所以记忆不会深刻,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老师也心力交瘁。
(三) 缺乏深层次的反思
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并记住了历史事件,并没有学会发掘从中的意义,消化为自己的思想,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逐步改进[3]。现阶段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让学生们勾画出重点考试段落,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大量的阅读、背诵,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记忆。但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不能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三、 初中历史教学国学传承的具体措施
(一) 结合体验方法,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只关心期末能考多少分,而并不关心从历史中能学到些什么,收获什么;而老师也只关注书本知识那些是考试重点,并不关注剖析知识点让学生学到其中优良品质;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就需要制定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沉浸式体验,在书本上学生难以理解的富有深意的的文字,教师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不同人物,编排剧本,教师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适当给他们一些提示,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人物的心境,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其中的道理,促使他们提高综合素养。
(二) 增加课外学习,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分为学生主动和教师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先了解一下初中历史,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观看影像、提前预习等方式使课堂学习更容易理解和共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组织课外专题讲座、参观博物馆、游览故居等活动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历史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 通过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分享经典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合作探索学习为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探索、思考通过小组的形式研究课题,每个小组搜集课外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编写小组研究报告,在课堂中展开小组辩论赛;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能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索的能力和优秀素养品格的形成。
(四) 利用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传承的认识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的更多,在初中这个心智还不健全,对社会认识还不够全面的阶段,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很容易被网络带偏,丧失自我的认识和思考,在教学培养中教师也应就这样的问题制定学习方法,比如在课堂引入实时热点新闻,提问学生就此的看法,提出点评,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初中历史的教学对国学经典的传承愈发重要,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反思能力、自学能力,从各个渠道提出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价值观的建立、自主学习能力都十分有利;将历史与社会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社会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彭婷.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337-339.
[2]沈建珍.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J].学周刊,2020(13):71-72.
[3]何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国学经典的传承[J].教书育人,2017(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