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学生的法制素养不可或缺
【作者】 千 磊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监军中学
【正文】近年来,农村不少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相当多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是“隔代教育”。他们在经济上是“富人”而在精神上是“贫者”,身处有缺陷的受教育平台上。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巨变时期,情感意识脆弱,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出现道德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据观察,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出现上升势头,并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的特点。这对青少年在学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明青少年法制教育任重道远。因此,学校必须强化教育功能,应该特别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师要认真上好法制教育课,引导青少年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逐步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使学生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怎样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制素养呢?
一、谆谆善诱,现身说法
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年龄特点,克服乏味枯燥的理论讲授,以案说法。《道德与法治》课本虽然也都有案例和插图,但如果照本宣科说教,老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视说教当耳边风,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针对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应进行谆谆善诱,现身教育,很好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育氛围和情景。譬如,利用多媒体、参观、演讲、模拟法庭、以案说法,开展社会调查等等。这对教师传授法律知识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风切入,端正态度
有的学生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制定的,违不违法那是他们的事,与青年学生无关。青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只要背好考好就行。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思想克服麻痹心理,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列举学生身边事例,让他们明白法律就在他们生活之中,甚至关系到了自身。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揭露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用事实证明,认为法与青少年无关的思想是错误的,这种麻痹心理的隐患是很大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让学生真正端正思想,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联系实际,多法并举
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小、见识少、易冲动、免疫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因此,必须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工作中,从课例向实例切入。一是法制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团队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法制教育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要注重运用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抓好法制现象分析,让学生在现象中明辨。三是法制教育要与“学困生”转化工作相结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困生”往往容易被忽视,对这些学生及时地帮一下,拉一把,会将他们转化为“合格品”,如果一旦放任自流,他们很容易变成“次品”,甚至是社会的“危险品”。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学困生”转化工作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定期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谈心活动,以情感人,促进转化;开通家校热线,引导转化;定期总结,鞭策转化。
提高学生法制素养,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肩负起孩子教育的神圣使命,为农村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不遗余力尽职尽责。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巨变时期,情感意识脆弱,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出现道德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据观察,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出现上升势头,并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的特点。这对青少年在学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明青少年法制教育任重道远。因此,学校必须强化教育功能,应该特别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师要认真上好法制教育课,引导青少年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逐步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使学生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怎样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制素养呢?
一、谆谆善诱,现身说法
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年龄特点,克服乏味枯燥的理论讲授,以案说法。《道德与法治》课本虽然也都有案例和插图,但如果照本宣科说教,老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视说教当耳边风,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针对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应进行谆谆善诱,现身教育,很好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育氛围和情景。譬如,利用多媒体、参观、演讲、模拟法庭、以案说法,开展社会调查等等。这对教师传授法律知识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风切入,端正态度
有的学生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制定的,违不违法那是他们的事,与青年学生无关。青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只要背好考好就行。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思想克服麻痹心理,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列举学生身边事例,让他们明白法律就在他们生活之中,甚至关系到了自身。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揭露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用事实证明,认为法与青少年无关的思想是错误的,这种麻痹心理的隐患是很大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让学生真正端正思想,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联系实际,多法并举
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小、见识少、易冲动、免疫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因此,必须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工作中,从课例向实例切入。一是法制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团队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法制教育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要注重运用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抓好法制现象分析,让学生在现象中明辨。三是法制教育要与“学困生”转化工作相结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困生”往往容易被忽视,对这些学生及时地帮一下,拉一把,会将他们转化为“合格品”,如果一旦放任自流,他们很容易变成“次品”,甚至是社会的“危险品”。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学困生”转化工作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定期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谈心活动,以情感人,促进转化;开通家校热线,引导转化;定期总结,鞭策转化。
提高学生法制素养,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肩负起孩子教育的神圣使命,为农村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不遗余力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