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让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 颜桂花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教育局
【正文】摘 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博大精深,要想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过去、掌控未来并获得价值观念和情感上的认知,就得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运仅有的史料,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兴趣,增强热爱中华灿烂文化的大爱情怀,在此基础上,研究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方法,以便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从秦汉盛世到唐宋统一,中国历史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让我们深感自豪,并荡气回肠,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英勇奋斗。那么,如何让这灿烂的历史史料深入到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心中,下面我谈一些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甚至影响了历史教师本身的教学积极性。许多教师虽然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借助史料教学法,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其中却可以延伸出许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历史故事,通过史料教学法将这些教材中潜藏的趣味引导出来,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对许多流派只是略有提及。教师可以通过史料教学法,对学生感兴趣的学派或学派代表人物进行介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怀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再局限于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方式也不应该只是让他们生硬的记忆历史事件和概念化的内容。史料教学法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中说教讲解的方式。通过历史演变过程中诞生的无数史料,包括图画、文字、音乐等各领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人文情怀。
例如,在了解万里长城的相关知识时,单单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产生情绪上的起伏。而通过史料教学法,为学生引述各种史料中关于万里长城建造、抵御外敌以及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让学生全方位的体会长城的伟大和雄壮,并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
三、促使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和当前国情
在历史教材中,许多历史事件的描述虽然比较详细,但却不够全面。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式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很容易遗忘。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在学生进行相关事件的学习过程中,为他们就这一事件旁征博引的进行阐述,通过不同史料对事件的侧面描写,尽可能的去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和体验感,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记忆更加牢固,对历史事件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例如,近代以来,我国签署过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关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历史课本中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和图片。对开放的根本原因以及开放后的具体影响,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教师可以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收集相关的史料信息,为学生展示通商口岸开通后,对国内经济贸易的冲击。并了解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让学生对当前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为学习现代知识打下基础。
四、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史料
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史料亦是多如繁星、浩如烟海。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应该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对教师的搜集和辨别能力提出了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史料的选择中,要能够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是说要足够的合理,才能够达到平等教育和共同教育的要求。另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初中阶段学生整体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选择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史料,如果所选择的史料过于生僻或难以解读,反而会对历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引述《史记》中的一些记载,但是却不能将《秦始皇本纪》的全部内容拿来为学生普及,這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利于学生理解吸收,也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进度。
五、灵活调整选择史料进行教学
有效的史料教学法,还应该能够灵活调整史料的运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其中包括初一的历史基础知识探索阶段;初二历史知识学习积累阶段;初三历史学习体系构建和历史观念培养阶段。教学需要根据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来调整史料的运用方式和运用时机。
以初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为例,历史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为主。因此,史料的运用就应该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历史学习动力,使枯燥的基础知识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
例如:在教学“三王时代”即夏商周时期时,就穿插一些精彩的故事内容,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然后就比较容易接受。三王指的是夏商周开创者,即夏禹王,商汤王,和周武王。这一阶段,经过之前的生产力提升和财富积累,氏族大部落早已经形成,并且主动的通过吞并或者收服周边小部落来掠夺战利品或者获取税赋,统治者私有财产急剧增加,不愿意再拱手让人,废除禅让制、改“公天下”为“家天下”成为大势所趋。大禹因为治水之功收服了天下民心,建立了夏朝基业,其子夏启子承父业,正式废弃了禅让制,开创了夏朝。夏朝绵延500年后被商朝取代,商朝又被周朝取代。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家天下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清朝。
总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历经沧桑,看惯了风花雪月和大漠孤烟,品遍了酸甜苦辣和繁荣衰败,经历了世界之巅和无尽低谷。如今我们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看不到时间的尽头。愿只要生命不息,华夏永存,文明永续!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从秦汉盛世到唐宋统一,中国历史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让我们深感自豪,并荡气回肠,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英勇奋斗。那么,如何让这灿烂的历史史料深入到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心中,下面我谈一些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甚至影响了历史教师本身的教学积极性。许多教师虽然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借助史料教学法,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其中却可以延伸出许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历史故事,通过史料教学法将这些教材中潜藏的趣味引导出来,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对许多流派只是略有提及。教师可以通过史料教学法,对学生感兴趣的学派或学派代表人物进行介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怀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再局限于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方式也不应该只是让他们生硬的记忆历史事件和概念化的内容。史料教学法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中说教讲解的方式。通过历史演变过程中诞生的无数史料,包括图画、文字、音乐等各领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人文情怀。
例如,在了解万里长城的相关知识时,单单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产生情绪上的起伏。而通过史料教学法,为学生引述各种史料中关于万里长城建造、抵御外敌以及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让学生全方位的体会长城的伟大和雄壮,并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
三、促使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和当前国情
在历史教材中,许多历史事件的描述虽然比较详细,但却不够全面。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式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很容易遗忘。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在学生进行相关事件的学习过程中,为他们就这一事件旁征博引的进行阐述,通过不同史料对事件的侧面描写,尽可能的去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和体验感,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记忆更加牢固,对历史事件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例如,近代以来,我国签署过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关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历史课本中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和图片。对开放的根本原因以及开放后的具体影响,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教师可以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收集相关的史料信息,为学生展示通商口岸开通后,对国内经济贸易的冲击。并了解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让学生对当前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为学习现代知识打下基础。
四、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史料
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史料亦是多如繁星、浩如烟海。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应该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对教师的搜集和辨别能力提出了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史料的选择中,要能够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是说要足够的合理,才能够达到平等教育和共同教育的要求。另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初中阶段学生整体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选择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史料,如果所选择的史料过于生僻或难以解读,反而会对历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引述《史记》中的一些记载,但是却不能将《秦始皇本纪》的全部内容拿来为学生普及,這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利于学生理解吸收,也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进度。
五、灵活调整选择史料进行教学
有效的史料教学法,还应该能够灵活调整史料的运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其中包括初一的历史基础知识探索阶段;初二历史知识学习积累阶段;初三历史学习体系构建和历史观念培养阶段。教学需要根据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来调整史料的运用方式和运用时机。
以初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为例,历史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为主。因此,史料的运用就应该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历史学习动力,使枯燥的基础知识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
例如:在教学“三王时代”即夏商周时期时,就穿插一些精彩的故事内容,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然后就比较容易接受。三王指的是夏商周开创者,即夏禹王,商汤王,和周武王。这一阶段,经过之前的生产力提升和财富积累,氏族大部落早已经形成,并且主动的通过吞并或者收服周边小部落来掠夺战利品或者获取税赋,统治者私有财产急剧增加,不愿意再拱手让人,废除禅让制、改“公天下”为“家天下”成为大势所趋。大禹因为治水之功收服了天下民心,建立了夏朝基业,其子夏启子承父业,正式废弃了禅让制,开创了夏朝。夏朝绵延500年后被商朝取代,商朝又被周朝取代。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家天下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清朝。
总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历经沧桑,看惯了风花雪月和大漠孤烟,品遍了酸甜苦辣和繁荣衰败,经历了世界之巅和无尽低谷。如今我们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看不到时间的尽头。愿只要生命不息,华夏永存,文明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