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个性化语言应规范 规范化语言要个性
【作者】 韩毓平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正文】暑期业务学习结束,新学期教材已到,老师们争相领取,以备开学。
在浏览了目录,阅读了第一组课文的导读之后,仔细拜读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教课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以“窃读”为主线贯穿全文,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读书是多么的热爱,多么的渴望。特别是课文最后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点睛之笔,意味悠长,更进一步深化了课文主题,对人的启迪甚大。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不敢对“大家”的作品指指点点。但思之再三,觉得文中确实存在着“鸡毛蒜皮”的问题(在我个人看来),所以,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与大家商搉。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这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二两句话,读起来总感觉到有点儿“别扭”。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个人以为:一是“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后应该用逗号,而不能用句号。因为“没人注意”是因,“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是果。从上下连贯一气来看,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即把这两句话合为一句话。第二句话“我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中的“我”字重复,可以把这个“我”字改为“便”字。具体为: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便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这样以来,句子淋漓酣畅,读起来通顺、流利,上下一气贯通。岂不美哉、快哉!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例”,多是国内外的经典、名篇,无论它是名家大作,还是普通作者的“经典”,他们作品的立意及其语言,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编辑在入选时尽量保持原文“风貌”,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出现了如《窃读记》一文中的“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我想是应该加以修正的。因为我们修正了其一点儿小小的错误,是“锦上添花”;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作文刚刚起步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中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问题,他们所读所学的课本,语言上应该是他们学习的典范,故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改”为上上之策。
请看今年暑假刚开学,我的一位学生交上来的一篇习作的开头片段:
“别提我有多高兴了!今天上午爸妈要带我到鱼梁洲去学游泳。我一大早就起了床。我洗刷完毕,看爸妈还没起床,于是就对着他们的卧室大声喊道:‘今天小懒虫勤快了,两个大懒虫……’”
这段话,如果单看每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连起来读,“我”字就显得多了点儿,这是初学作文的小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几乎每言离了人称代词不说话,他们太想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了,但“多”则生“病相”。
不过,我们应当看到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口语表达能力日渐提高,习作水平“每况愈上”。这是这个过程(或时期)中小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在习作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倘若在他(她)们每日必读必学的语文课本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想是说不过去的。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我个人看来,无论是哪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常言说得好:“个性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个性的东西,才是民族的。”但不能因为“个性”,就“不要规范”(语言通顺、流畅),所以,我们应提倡:“个性化语言规范化(通顺、流畅),规范化语言个性化”。学生学习的“课本”尤应如此。
在浏览了目录,阅读了第一组课文的导读之后,仔细拜读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教课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以“窃读”为主线贯穿全文,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读书是多么的热爱,多么的渴望。特别是课文最后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点睛之笔,意味悠长,更进一步深化了课文主题,对人的启迪甚大。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不敢对“大家”的作品指指点点。但思之再三,觉得文中确实存在着“鸡毛蒜皮”的问题(在我个人看来),所以,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与大家商搉。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这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二两句话,读起来总感觉到有点儿“别扭”。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个人以为:一是“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后应该用逗号,而不能用句号。因为“没人注意”是因,“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是果。从上下连贯一气来看,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即把这两句话合为一句话。第二句话“我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中的“我”字重复,可以把这个“我”字改为“便”字。具体为: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便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这样以来,句子淋漓酣畅,读起来通顺、流利,上下一气贯通。岂不美哉、快哉!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例”,多是国内外的经典、名篇,无论它是名家大作,还是普通作者的“经典”,他们作品的立意及其语言,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编辑在入选时尽量保持原文“风貌”,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出现了如《窃读记》一文中的“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我想是应该加以修正的。因为我们修正了其一点儿小小的错误,是“锦上添花”;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作文刚刚起步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中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问题,他们所读所学的课本,语言上应该是他们学习的典范,故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改”为上上之策。
请看今年暑假刚开学,我的一位学生交上来的一篇习作的开头片段:
“别提我有多高兴了!今天上午爸妈要带我到鱼梁洲去学游泳。我一大早就起了床。我洗刷完毕,看爸妈还没起床,于是就对着他们的卧室大声喊道:‘今天小懒虫勤快了,两个大懒虫……’”
这段话,如果单看每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连起来读,“我”字就显得多了点儿,这是初学作文的小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几乎每言离了人称代词不说话,他们太想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了,但“多”则生“病相”。
不过,我们应当看到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口语表达能力日渐提高,习作水平“每况愈上”。这是这个过程(或时期)中小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在习作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倘若在他(她)们每日必读必学的语文课本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想是说不过去的。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我个人看来,无论是哪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常言说得好:“个性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个性的东西,才是民族的。”但不能因为“个性”,就“不要规范”(语言通顺、流畅),所以,我们应提倡:“个性化语言规范化(通顺、流畅),规范化语言个性化”。学生学习的“课本”尤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