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迂回——语文课堂教学追寻的艺术

【作者】 李小玲

【机构】 广西陆川县清湖镇新官小学


【正文】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中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人们喜欢以这句名言作为座右铭,是因为在所有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前行的道路常常既不平坦也不笔直,而是需要我们不畏劳苦地登攀向上或者迂回前进。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面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和难点,想方设法以迂回术去循循善诱,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捕捉迂回的拐点,注入“运功”的元气
  在教学中,有一些知识点如果由教师直接解疑,可能比较省时省力,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却被轻而易举地剥夺了,学生不但没能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而且也不知不觉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会。这时,教师如果能捕捉住这个教学的“拐点”,来个迂回向前,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注入让学生“运功”的“元气”的话,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
  如《称赞》一文中,小刺猬的称赞就像一根神奇的魔棒给小獾带来了自信和快乐。为了让学生更加感性、形象地理解称赞的无穷魅力,我们不妨迂回地问一句:“假如小刺猬一开始给予小獾的不是称赞,而是取笑或挖苦,结果会怎么样?”这是与文中的故事情节截然相反的逆向思维点,这样的思维点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领域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当时,我们班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1:小獾听了小刺猬取笑它的话,很伤心,坐在小板凳上大哭了一场,决定不做了。
  生2:小獾听了小刺猬挖苦它的话,虽然很难过,但是继续做小板凳,只不过它总觉得自己做的小板凳很糟糕,认为自己很没用,一连好几个晚上睡不好觉。
  生3:小獾听了小刺猬的话,火热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再看到有人走过来的话,它会马上把自己做的小板凳藏起来,生怕再一次听到讽刺的话。
  生4:小獾听了小刺猬的话,很想和小刺猬吵一架。
  生5:小獾听了小刺猬的话,眼圈红红的。幸亏獾妈妈称赞了它,使原本想要放弃做板凳的小獾重新燃起了信心,它越干越自信,终于做成了好看又实用的小板凳......
  在迂回中,学生充分地感悟了称赞的魅力,明白了称赞能带来勇气和自信,称赞带来成功和喜悦,称赞能促进被称赞人进步,从而加深了“称赞”之“理”。
  这样情理交融的迂回过程,不仅包含着能力的训练、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而且使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产生共鸣。并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使明理悟情交融,使朗读真情激荡。
  二、凸显迂回的亮点,激发“雪藏”的潜能
  迂回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雪藏”的潜能,秀出自己的风采。所以,一个词,一句话,一幅图,一个标点,甚至于一个细小的动作、神情,都是能在迂回教学中凸显的亮点。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含义较深,学生很难真切感悟。教师就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们想想,当时鲁迅先生半天没动,他会想些什么?
  生1:鲁迅先生此时不仅想到了那个拉车的,还想到了许许多多穷苦百姓在艰难地挣扎......
  生2:鲁迅先生在想他当初弃医从文是对的,他要把这黑暗的一幕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让全国同胞都去诅咒这万恶的旧社会。
  生3:鲁迅先生在想如果爱国人士再多一点,与敌人的斗争再有效一点,或许像他侄女这一代人就可以幸免于难了......
  尽管学生在填补这一空白时没有明确地说出“爱人民、恨黑暗社会的反动势力”这一标准答案,但从他们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对这句话的含义他们已有了比标准答案更为真切的体验。
  迂回教学虽然花费了一点时间,但是也无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而且生成了比较精彩的课堂。
  三、把握迂回的要点,提升“个性”的认知
  学习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由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提升,任何人都是无法代替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在认知上的似是而非,模糊玄妙之处,若不留意,难免稍纵即逝,若能及时抓住这些地方,便是一个很有教益的生成环节。对于学生认知上的玄妙,往往需要教师的迂回暗示来加以“放大”、提升,方能使学生发现其中的探究意义。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文章最后描述了小女孩悲惨地死在墙角里的情景就收尾了,但学生的思绪应该没有没有停止,还会继续沉浸于悲哀的情境中。有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迂回的问题让学生延续思维:“小女孩的家人等不到她的归来会怎样想?当家人找到她幼小的尸体时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学生自悟酝酿后,思维之花顿时绽放。有的描述得凄婉动人、如泣如诉,伤感之情、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有的描述了遗憾又无可奈何的一幕;有的描述了残酷无情,怨世恨俗的一面;有的描述了家人忧郁的神态及懊悔莫及的心理......但所有想象后的表述,都充满了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这一迂回的空白填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放飞了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用含蓄、间接、迂回的方法,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不仅是为了诠释要点,解决问题,更是为了迂回着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个性化的认知。上述教例正说明了对于学生认知上的玄妙处,若能用暗示放大其谬误部分,以迂回的方法引起思考辨析,就会比较容易地解决难点。
  四、创设迂回的支点,转让“逞强”的机会
  在《论语·子罕》中有颜渊的一句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称赞孔子在教学中善于有步骤地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欲罢不能。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不能急于闪亮登场,而必须迂回“引诱”,让学生兴趣盎然地逞强示能。
  对于教师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创设的迂回的支点,学生淋漓尽致又兴致盎然地逞了“强”,示了“能”,秀了“才”。这样,应该说我们的语文课也践行了自己神圣的使命了。
  “径折全疑尽,峰回陡自开。”迂回——是语文教学的睿智,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