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开放数学课堂,提高数学素养
【作者】 张 宏
【机构】 陕西省彬州市龙高镇龙马完全小学
【正文】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已经成为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种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开放式”,反对“一言堂、齐步走的封闭式”教学,开放的数学课堂应当做到:
一、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之营造教学氛围的开放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导火索。陶行知老先生指出:“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教师不要长期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而应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一池融融的“活”水。
二、让数学知识有趣而有益之教学内容的开放
开放教学内容,就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平台。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学生初步了解并解决数的排列组织问题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小亮、小强获奖,现在要他们分别为一二三等奖,有几种不同的排序方法请你们排一排。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之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教学成果,一般可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通过介绍和自己网上查找搜集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和数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认知因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气之教学活动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之课堂练习的开放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让理论应用实际之实践作业的开放
1、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比如,现在农村各地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组织学生到农户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如,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或收集几家商店的商品价格,制成“商品价格对比表”,或收集乡镇企业近年来产值和利润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2、自办数学小报。这项内容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办报设计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办报质量。例如,一张8K纸的有效面积多少为宜?报头及各个栏目的内容在整个版面中占多大比例合适?如此,学生在摘抄、编排、设计中,将艺术美、数学美有机融为一体,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3、开设“数学乐园”。数学乐园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游艺活动。活动中,学生愉快地从报刊、电视及生活见闻中发现数学名人、数学谜语、数学趣解,巧妙地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的还配以插图、注解和说明,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园地。
综上所述,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改革和实践,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今天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一、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之营造教学氛围的开放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导火索。陶行知老先生指出:“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教师不要长期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而应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一池融融的“活”水。
二、让数学知识有趣而有益之教学内容的开放
开放教学内容,就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平台。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学生初步了解并解决数的排列组织问题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小亮、小强获奖,现在要他们分别为一二三等奖,有几种不同的排序方法请你们排一排。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之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教学成果,一般可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通过介绍和自己网上查找搜集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和数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认知因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气之教学活动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之课堂练习的开放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让理论应用实际之实践作业的开放
1、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比如,现在农村各地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组织学生到农户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如,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或收集几家商店的商品价格,制成“商品价格对比表”,或收集乡镇企业近年来产值和利润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2、自办数学小报。这项内容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办报设计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办报质量。例如,一张8K纸的有效面积多少为宜?报头及各个栏目的内容在整个版面中占多大比例合适?如此,学生在摘抄、编排、设计中,将艺术美、数学美有机融为一体,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3、开设“数学乐园”。数学乐园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游艺活动。活动中,学生愉快地从报刊、电视及生活见闻中发现数学名人、数学谜语、数学趣解,巧妙地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的还配以插图、注解和说明,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园地。
综上所述,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改革和实践,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今天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长为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