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教学
【作者】 马 军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裕隆回族乡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创新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灵魂和精髓。”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人实施,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方式已经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能力有效增强的重要内在条件。但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上、教学方式的选用上、教学理念的运用上,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我们国家要想面对科技的进步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最重要的是进行不断的创新。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因此,创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关键词:营造环境;主动探究;创设情景
所谓创新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凭己有的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心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新意图,新点子……的教学手段。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教学中,就是一种创新性教学,特别是我们的小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像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那样创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性教学呢?
l、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实践证明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放下教师的权威架子,让学生不拘于书本,用己有的知识基础能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能说多少就多少,说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意图。对说得好的同学大力支持,肯定表扬。对说得欠逻辑思维的同学不要批评指责,挖苦讽刺,需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切合实际描述要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由安全,讲错了老师不会骂人。天长日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言的人会越来越多。
2、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时空
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时空,在40分钟内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做到这一点,老师确实较难。特别是有人听课,老师更不敢实践,担心时间不够用,课堂纪律难把握。在实践中,我认为不是每堂课都需要这样做。像操作实践的课型,教师必须给予最大时空让学生独立学习。如我教圆锥体积计算的课中,将全班分成四组,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进行“倒沙”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活动参与面广,操作实验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但是所谓的课堂纪律差,40分钟时间不够用是客观存在的。
3、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景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拨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共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人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首先要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从同一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答案,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一种方法。如:“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 B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题目出示后,许多学生迅速列式:(60+50) × 4=440(千米)。教师微笑不语。此时,有几位学生表示反对:“这题不能做”。不对,这道题的答案有三种可能。经过争论全班学生达成共识:两地距离可能大于440千米,可能小于440千米,可能正好是440千米。
5、练习多样化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进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练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练习的直观性。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为主,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有这样的是:某校操场长80米,宽40米,扩建后长增加20米,宽增加15米.求扩建后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很多学生列出:20 × 15 = 3000(平方米)。这时教师投影打出示意图,学生恍然大悟,随后借助示意图列出了多种解法。通过直观演示,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帮助学生疏通思路,激发学生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尝到了知识,而且使学生感到创新的体验。
注重练习的发散性。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防止从单一方面思考问题导致的思维僵化,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愿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刻理解。如:五年级原有学生240人,其中女生占7/5,后来又转来几名女生,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问转来几名学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仅从女生人数这方面着手,就很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男生人数没有变化,原来占总数可达8/15,后来因为来了几名女生,男生人数就占16/31,这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营造环境;主动探究;创设情景
所谓创新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凭己有的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心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新意图,新点子……的教学手段。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教学中,就是一种创新性教学,特别是我们的小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像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那样创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性教学呢?
l、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实践证明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放下教师的权威架子,让学生不拘于书本,用己有的知识基础能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能说多少就多少,说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意图。对说得好的同学大力支持,肯定表扬。对说得欠逻辑思维的同学不要批评指责,挖苦讽刺,需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切合实际描述要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由安全,讲错了老师不会骂人。天长日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言的人会越来越多。
2、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时空
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时空,在40分钟内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做到这一点,老师确实较难。特别是有人听课,老师更不敢实践,担心时间不够用,课堂纪律难把握。在实践中,我认为不是每堂课都需要这样做。像操作实践的课型,教师必须给予最大时空让学生独立学习。如我教圆锥体积计算的课中,将全班分成四组,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进行“倒沙”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活动参与面广,操作实验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但是所谓的课堂纪律差,40分钟时间不够用是客观存在的。
3、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景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拨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共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人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首先要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从同一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答案,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一种方法。如:“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 B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题目出示后,许多学生迅速列式:(60+50) × 4=440(千米)。教师微笑不语。此时,有几位学生表示反对:“这题不能做”。不对,这道题的答案有三种可能。经过争论全班学生达成共识:两地距离可能大于440千米,可能小于440千米,可能正好是440千米。
5、练习多样化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进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练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练习的直观性。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为主,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有这样的是:某校操场长80米,宽40米,扩建后长增加20米,宽增加15米.求扩建后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很多学生列出:20 × 15 = 3000(平方米)。这时教师投影打出示意图,学生恍然大悟,随后借助示意图列出了多种解法。通过直观演示,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帮助学生疏通思路,激发学生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尝到了知识,而且使学生感到创新的体验。
注重练习的发散性。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防止从单一方面思考问题导致的思维僵化,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愿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刻理解。如:五年级原有学生240人,其中女生占7/5,后来又转来几名女生,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问转来几名学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仅从女生人数这方面着手,就很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男生人数没有变化,原来占总数可达8/15,后来因为来了几名女生,男生人数就占16/31,这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