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作者】 刘 秘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数学运算”是中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高低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发展。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抓好初一学生的计算教学。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的重要性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掌握了计算,便打开了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方法,却往往还会计算错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对文字题,应用题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学生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1、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转变影响运算能力的提高
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数学计算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两大飞跃,一是建立了有理数概念,引进负数;二是用“字母”来表示数。这跟小学单纯的数的计算有了很大不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很难适应,出现初中数学一开始学习就有“吃力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影响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有待提高
不注重知识储备,不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反思和总结。见到计算题总认为很简单,产生轻视心理,不思考不分析,还未弄清算理就盲目计算,致使漏洞百出,对计算结果对错的下意识判断还没生成。
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许多学生由于嫌麻烦,不打草稿,在计算时没有良好的运算和检验习惯而导致运算结果出错,使得数学计算能力不高。
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认为计算太枯燥、不重要,常常出现以下问题:?概念模糊不清,公式、性质记忆不准确,导致运算失误。?数学语言不过关,阅读能力差,运算无从下手。?代数恒等变形常规方法不熟练。④对运算问题缺乏检验、反思、总结的意识。⑤审题不仔细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这里,我主要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的内容,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探讨一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对比式教学、观察式教学。
(1)对于省略加号的两个负数相加,形如-9-8=-1的错误时,教师可出-9+8=?的题目与之对比,反复练习。
(2)如对于将乘方与乘法以及负数的乘方和幂的相反数弄混的学生,可针对他们的错误出一些简单的形如2×3=? 23=? (-2)2=? -22=? 等之类的对比教学;
(3)误用乘法分配律,如■÷(■-■+■) ,可将它与(■-■+■)÷■对比。后一个题可以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后直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但学生做前一个题时容易误用分配律,此题第一种解法就是括号内通分计算,第二种解法可以先求原式的倒数,在进一步求出原式的值。
类似的还有求比-5小-2的数,学生易列式成-5-2,可以把它和求比-5小2的数来对比。
总之,要尽可能避免纯粹的说教与告诉,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与体验中去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
要教会学生准确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避免不恰当的“硬算”而导致出错。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常用的技巧有:
(1)符号相同的结合相加,即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如,28+(-13)+12+(-27);
(2)互为相反数的优先结合。如 1■+(-3.5)-2.5+(1.5)-■;
(3)分数计算时,同分母的结合。(-4■)-(-5■)+(4■)-3■
(4)能凑整的结合。0.9- 25.5+(-34.5)+99.1
3.培养学生“顿一顿,看一看”.的解题习惯和心态。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没有认真读题,没有理解题意,理清运算顺序,就盲目动笔。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的方法,按题目意义读题,而不能简单的按运算符号从左读到右。如果不能读出式子的意义,弄清每一步的运算顺序,是很容易出错的。如在计算-43÷(-32)-[(-■)3×(-32)+(■)]时,可以教学生先审题,弄清楚每一步先要计算的部分和运算符号的确定,并适当做标记。如:
4、培养学生强烈的符号意识。学生在小学的计算都只是只管计算,不管符号的运算,而在中学引入负数的计算时,容易犯不管符号,只管计算的错误,无论是两数加法,乘除法还是多个有理数相乘以及乘方,都要求先定符号,这样就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加强学生对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的认识和理解。合并同类项时出现符号错误,例如化简:5x2+4-3x2-5x+6x2+3x-3x3,错因分析:在合并同类项时没有正确区分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写成原式=(5-3) x2+4-(5+3)x+(6-3)x3,解题技巧是在合并同类项时,同类项的系数应包括它前面的符号,且注意不要丢掉原多项式中没有同类项的那些项。正确解答应该是:原式=(5-3) x2+4+(-5+3)x+(6-3)x3。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储备。整式加减去括号时易出错,例如化简(8x2-5y2)-3(2x2-y2),①第一种错误,写成原式=8x2-5y2-6x2-3y2,问题在于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时,忘记括号内每项都要变号;②写成原式=8x2-5y2-6x2-3y2, 这种错误的问题主要在于去括号时,括号前的因数不是1,却没把括号外的因数与括号内每一项相乘。这类题型,不熟练的时候我建议先用分配律把3乘到括号内,与括号内每项都要乘到,这个时候先不去括号以及括号前面的“-”,分配律用完再去括号,避免“变符号”和使用“分配律”顾此失彼。等到完全熟练之后,“变符号”和“分配律”再同时进行,简化计算过程。
初中阶段,数学的计算问题是一个比较基本却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习惯,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一看:即做题前,先完整地看题,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包括括号),进行初步感知。二想: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算式的特点与各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三算:即在确定运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地进行计算。其次要明算理。要让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依据,“算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算,不能那么算。最后要提高思维能力。初一计算教学,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注意类比、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的重要性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掌握了计算,便打开了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方法,却往往还会计算错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对文字题,应用题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学生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1、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转变影响运算能力的提高
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数学计算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两大飞跃,一是建立了有理数概念,引进负数;二是用“字母”来表示数。这跟小学单纯的数的计算有了很大不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很难适应,出现初中数学一开始学习就有“吃力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影响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有待提高
不注重知识储备,不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反思和总结。见到计算题总认为很简单,产生轻视心理,不思考不分析,还未弄清算理就盲目计算,致使漏洞百出,对计算结果对错的下意识判断还没生成。
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许多学生由于嫌麻烦,不打草稿,在计算时没有良好的运算和检验习惯而导致运算结果出错,使得数学计算能力不高。
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认为计算太枯燥、不重要,常常出现以下问题:?概念模糊不清,公式、性质记忆不准确,导致运算失误。?数学语言不过关,阅读能力差,运算无从下手。?代数恒等变形常规方法不熟练。④对运算问题缺乏检验、反思、总结的意识。⑤审题不仔细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这里,我主要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的内容,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探讨一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对比式教学、观察式教学。
(1)对于省略加号的两个负数相加,形如-9-8=-1的错误时,教师可出-9+8=?的题目与之对比,反复练习。
(2)如对于将乘方与乘法以及负数的乘方和幂的相反数弄混的学生,可针对他们的错误出一些简单的形如2×3=? 23=? (-2)2=? -22=? 等之类的对比教学;
(3)误用乘法分配律,如■÷(■-■+■) ,可将它与(■-■+■)÷■对比。后一个题可以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后直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但学生做前一个题时容易误用分配律,此题第一种解法就是括号内通分计算,第二种解法可以先求原式的倒数,在进一步求出原式的值。
类似的还有求比-5小-2的数,学生易列式成-5-2,可以把它和求比-5小2的数来对比。
总之,要尽可能避免纯粹的说教与告诉,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与体验中去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
要教会学生准确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避免不恰当的“硬算”而导致出错。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常用的技巧有:
(1)符号相同的结合相加,即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如,28+(-13)+12+(-27);
(2)互为相反数的优先结合。如 1■+(-3.5)-2.5+(1.5)-■;
(3)分数计算时,同分母的结合。(-4■)-(-5■)+(4■)-3■
(4)能凑整的结合。0.9- 25.5+(-34.5)+99.1
3.培养学生“顿一顿,看一看”.的解题习惯和心态。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没有认真读题,没有理解题意,理清运算顺序,就盲目动笔。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的方法,按题目意义读题,而不能简单的按运算符号从左读到右。如果不能读出式子的意义,弄清每一步的运算顺序,是很容易出错的。如在计算-43÷(-32)-[(-■)3×(-32)+(■)]时,可以教学生先审题,弄清楚每一步先要计算的部分和运算符号的确定,并适当做标记。如:
4、培养学生强烈的符号意识。学生在小学的计算都只是只管计算,不管符号的运算,而在中学引入负数的计算时,容易犯不管符号,只管计算的错误,无论是两数加法,乘除法还是多个有理数相乘以及乘方,都要求先定符号,这样就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加强学生对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的认识和理解。合并同类项时出现符号错误,例如化简:5x2+4-3x2-5x+6x2+3x-3x3,错因分析:在合并同类项时没有正确区分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写成原式=(5-3) x2+4-(5+3)x+(6-3)x3,解题技巧是在合并同类项时,同类项的系数应包括它前面的符号,且注意不要丢掉原多项式中没有同类项的那些项。正确解答应该是:原式=(5-3) x2+4+(-5+3)x+(6-3)x3。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储备。整式加减去括号时易出错,例如化简(8x2-5y2)-3(2x2-y2),①第一种错误,写成原式=8x2-5y2-6x2-3y2,问题在于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时,忘记括号内每项都要变号;②写成原式=8x2-5y2-6x2-3y2, 这种错误的问题主要在于去括号时,括号前的因数不是1,却没把括号外的因数与括号内每一项相乘。这类题型,不熟练的时候我建议先用分配律把3乘到括号内,与括号内每项都要乘到,这个时候先不去括号以及括号前面的“-”,分配律用完再去括号,避免“变符号”和使用“分配律”顾此失彼。等到完全熟练之后,“变符号”和“分配律”再同时进行,简化计算过程。
初中阶段,数学的计算问题是一个比较基本却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习惯,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一看:即做题前,先完整地看题,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包括括号),进行初步感知。二想: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算式的特点与各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三算:即在确定运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地进行计算。其次要明算理。要让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依据,“算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算,不能那么算。最后要提高思维能力。初一计算教学,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注意类比、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