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 婉
【机构】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第四中学
【正文】摘 要:伴随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教学工作实际,发现思维导图模式应用下对帮助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构建思维导图,把知识点具体化、系统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文章。本次研究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以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图具体实践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据着不少分数,高效的语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文化素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但是从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替代阅读、形式单一、方法落后等方式等,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科学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本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一、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 思维导图含义
所谓的思维导图就是将所有知识,无论抽象还是复杂通过图像展现出来,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新型笔记模式,把知识进行进一步处理,形成图形图画,达到强化人们思维和记忆的目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整理,形成新型记忆方式,通过记忆图像,在学生脑中形成关联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1]。
(二)思维导图应用意义
首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人们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重点作为一个中心点,再由这个中心分列出几个分支,形成语言逻辑规律。
其次,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思维导图以图画方式展现出来,将语言中的隐藏思维进行显像化表达,充分调动了学生手脑活动,在整理阅读文本线索与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思维深度。
最后,思维导图的运用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通过图片以及知识网的形成,使得学生通过图片引发头脑中记忆,看到文章就想到图片这样一种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轻松的理解文本,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二、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语文阅读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掌握灵活教学手段,巧妙运用思维导图丰富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下面从三方面分析思维导图构建高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教学措施[2]。
(一) 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独立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多次重复讲解现象,然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还使得教师减轻了教学任务。
教师要在课前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思维导图,并结合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生和理解。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章主要描绘了一个有趣的儿童乐园,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也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体制表示不满。但学生在进行记忆时,很难找到先后顺序以及作者布局方式,此时,高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图像中找到结构框架,再利用文字形式强化学生记忆。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维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己思维构建,列出思维导图,对文章整体架构进行分散构建,梳理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达到在听课期间,吸收知识、强化记忆的目的[3]。
(二) 通过思维导图,丰富课堂形式
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圆圈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看到已知阅读,发现未知阅读;起泡型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事物性质;流线型思维导图能够有利于学生分析文本因果关系。利用思维导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阅读与写作带来的巨大帮助。
以高中语文“寡人之与国也”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到图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尽心,民不加多”到“以五十步笑百步”到最后的“王道”。让学生思考,文中王道运用到今天具有那些借鉴,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以及表达教学中,合理饮用利用思维导图,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成效。
(三) 运用思维导图,学会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架构,是表达思维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理解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时,很多学生表示理解散文类的文章感觉很困难,所以教师请同学们从修辞美、语言美、映衬美几个方面欣赏文章。根据自身理解形成思维导图。然后再带领学生从另一方面绘制思维导图:从作者、内容、思想方面进行理解,充分体会作者写作意向。这样对于类似的文章,学生就会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形成阅读框架,进而表达自身思想,形成个性化阅读。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有着很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思维导图以及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通过合理利用思维导图,降低课本知识难度,增强学生对语文文章记忆程度,活跃学生思维,改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元宾.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河教育, 2017(6):22-23.
[2]张宁建. 思维导图法对高中生语文立体阅读网络的构建作用[J]. 黑河教育, 2017(09):34-35.
[3]李媛. 浅谈高中语文“四步思维导图教学法”[J]. 天津教育, 2017(7):116-117.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据着不少分数,高效的语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文化素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但是从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替代阅读、形式单一、方法落后等方式等,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科学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本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一、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 思维导图含义
所谓的思维导图就是将所有知识,无论抽象还是复杂通过图像展现出来,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新型笔记模式,把知识进行进一步处理,形成图形图画,达到强化人们思维和记忆的目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整理,形成新型记忆方式,通过记忆图像,在学生脑中形成关联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1]。
(二)思维导图应用意义
首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人们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重点作为一个中心点,再由这个中心分列出几个分支,形成语言逻辑规律。
其次,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思维导图以图画方式展现出来,将语言中的隐藏思维进行显像化表达,充分调动了学生手脑活动,在整理阅读文本线索与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思维深度。
最后,思维导图的运用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通过图片以及知识网的形成,使得学生通过图片引发头脑中记忆,看到文章就想到图片这样一种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轻松的理解文本,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二、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语文阅读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掌握灵活教学手段,巧妙运用思维导图丰富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下面从三方面分析思维导图构建高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教学措施[2]。
(一) 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独立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多次重复讲解现象,然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还使得教师减轻了教学任务。
教师要在课前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思维导图,并结合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生和理解。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章主要描绘了一个有趣的儿童乐园,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也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体制表示不满。但学生在进行记忆时,很难找到先后顺序以及作者布局方式,此时,高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图像中找到结构框架,再利用文字形式强化学生记忆。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维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己思维构建,列出思维导图,对文章整体架构进行分散构建,梳理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达到在听课期间,吸收知识、强化记忆的目的[3]。
(二) 通过思维导图,丰富课堂形式
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圆圈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看到已知阅读,发现未知阅读;起泡型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事物性质;流线型思维导图能够有利于学生分析文本因果关系。利用思维导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阅读与写作带来的巨大帮助。
以高中语文“寡人之与国也”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到图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尽心,民不加多”到“以五十步笑百步”到最后的“王道”。让学生思考,文中王道运用到今天具有那些借鉴,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以及表达教学中,合理饮用利用思维导图,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成效。
(三) 运用思维导图,学会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架构,是表达思维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理解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时,很多学生表示理解散文类的文章感觉很困难,所以教师请同学们从修辞美、语言美、映衬美几个方面欣赏文章。根据自身理解形成思维导图。然后再带领学生从另一方面绘制思维导图:从作者、内容、思想方面进行理解,充分体会作者写作意向。这样对于类似的文章,学生就会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形成阅读框架,进而表达自身思想,形成个性化阅读。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有着很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思维导图以及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通过合理利用思维导图,降低课本知识难度,增强学生对语文文章记忆程度,活跃学生思维,改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元宾.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河教育, 2017(6):22-23.
[2]张宁建. 思维导图法对高中生语文立体阅读网络的构建作用[J]. 黑河教育, 2017(09):34-35.
[3]李媛. 浅谈高中语文“四步思维导图教学法”[J]. 天津教育, 2017(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