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黄 琴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精心设计课前导语,精讲多练读出感情,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促使学生学会朗读。
关键词:阅读能力;精讲多练;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这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坚持“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我深信只有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你们知道聂将军是谁吗?他和日本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样一问,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就调动起来,继而为深入学习做好的准备。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还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积极阅读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阅读的信心。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嫦娥奔月》一文中“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前面的“明”字解释了后面的“皓”字,很明湿,“皓月”就是“明月”的意思。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诠释其意则十分麻烦,而且会显得吃力不讨好。而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五、抓住重点词语,领悟课文情感
小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像看小说,只顾及故事情节的精彩,而应从字里行间寻找重点词语和句子,去细细体会,才能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和思索,学生就会很容易寻找到文章的情感之源,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例如,《开国大典》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句中的“直奔”就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想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因新中国成立而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再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一词,就充分表现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缔造者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培养和发展,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杏保.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63年
[2]李志格.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8.(10)
[3]刘天玉.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J].世界教育,2006年08B
关键词:阅读能力;精讲多练;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这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坚持“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我深信只有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你们知道聂将军是谁吗?他和日本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样一问,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就调动起来,继而为深入学习做好的准备。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还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积极阅读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阅读的信心。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嫦娥奔月》一文中“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前面的“明”字解释了后面的“皓”字,很明湿,“皓月”就是“明月”的意思。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诠释其意则十分麻烦,而且会显得吃力不讨好。而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五、抓住重点词语,领悟课文情感
小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像看小说,只顾及故事情节的精彩,而应从字里行间寻找重点词语和句子,去细细体会,才能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和思索,学生就会很容易寻找到文章的情感之源,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例如,《开国大典》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句中的“直奔”就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想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因新中国成立而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再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一词,就充分表现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缔造者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培养和发展,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杏保.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63年
[2]李志格.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8.(10)
[3]刘天玉.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J].世界教育,2006年0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