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常军利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实施的逐渐深入,核心逐渐成为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要求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将落实以人为本重大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发展与未来适应社会所需的品质与能力。地理学科作为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环境的有效载体。为了将地理核心素养落到具体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中,本文对具体教学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策略
地理学科是以人类所在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存的自然环境,可以利用地理知识有效利用与完善自然环境,树立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但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地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知识联系的广泛性,再加上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面对新课标改革发展的潮流,急需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区域认知
高中地理教学最基本的概念为区域,是指特定的区域空间。区域认知素养是培养学生学会识别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某个区域特点进行分析,并可以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这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指学生在课堂或相关实践中,用地理的方式去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的现象与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素养要求主要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不仅可以分析地理事务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结合相关现象分析出发展的前因后果。
(三)地理实践
该素养主要指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人地协调观,可以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国,地理实践素养的具体要求包括地理测量与观察、模拟实验演示、地理问题探究方案设计、学以致用能力等。
(四)人地协调观
该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养成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自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端正对自然的态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主要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智能差别,强化学生区域认知
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思维发展与认知水平。对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而言,不同学生所实施的培养策略是不同的,同时也会体现在性别差异上。男生相比女生在空间智能和逻辑智能上占据优势,对地图有更好的分析与把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内在能力,尊重学生智能差别,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区域认知能力基础上激发学生新的认知能力,进而强化区域认知。比如学习“区域经济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与图示,并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二)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培养学生时空要素思维
时空要素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单纯依靠教师口头文字性的讲解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发展和空间思维的构造,甚至会影响学生地理学习自信心。为此,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地理工具辅助学生理解,强化教学效果。其一,运用地图强化学生时空思维。地图是地理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教学工具,通过对地图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时空思维发展。比如教学“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荒漠化存在的国家和地区,结合自然、经济等因素,讨论彼此间的相关联系。其二,利用填图、绘图练习,培养学生空间素养。比如引导学生绘制黑龙江省轮廓图,北京市轮廓图、我国河流分布图等,通过识记相关要素提高读图能力,实现空间素养培养。其三,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的表达地理知识与原理,展示地理知识网状结构,对空间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注重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特别重视人地协调观的实践,倡导开设野外地理实践课,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人地协调观。但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重,在地理学习中投入的精力并不多,学校也没有开设地理野外课程,而且活动目的不够明确。为了顺应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发展,教师要注重地理实践课的开展,优化活动目的、意义、实践、形式、内容等要素的设置,确保实践过程顺利实施。比如教学“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工业化发展与近几年的城市化进展,体会人类对环境的有效利用以及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强化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结语:综上所诉,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认识自然环境所需的技能和思维,也是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结合具体素养内容,优化教学策略,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36-137.
[2]苏丽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03):71-72.
[3]张保江.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15):65-66.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策略
地理学科是以人类所在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存的自然环境,可以利用地理知识有效利用与完善自然环境,树立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但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地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知识联系的广泛性,再加上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面对新课标改革发展的潮流,急需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区域认知
高中地理教学最基本的概念为区域,是指特定的区域空间。区域认知素养是培养学生学会识别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某个区域特点进行分析,并可以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这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指学生在课堂或相关实践中,用地理的方式去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的现象与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素养要求主要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不仅可以分析地理事务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结合相关现象分析出发展的前因后果。
(三)地理实践
该素养主要指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人地协调观,可以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国,地理实践素养的具体要求包括地理测量与观察、模拟实验演示、地理问题探究方案设计、学以致用能力等。
(四)人地协调观
该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养成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自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端正对自然的态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主要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智能差别,强化学生区域认知
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思维发展与认知水平。对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而言,不同学生所实施的培养策略是不同的,同时也会体现在性别差异上。男生相比女生在空间智能和逻辑智能上占据优势,对地图有更好的分析与把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内在能力,尊重学生智能差别,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区域认知能力基础上激发学生新的认知能力,进而强化区域认知。比如学习“区域经济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与图示,并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二)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培养学生时空要素思维
时空要素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单纯依靠教师口头文字性的讲解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发展和空间思维的构造,甚至会影响学生地理学习自信心。为此,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地理工具辅助学生理解,强化教学效果。其一,运用地图强化学生时空思维。地图是地理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教学工具,通过对地图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时空思维发展。比如教学“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荒漠化存在的国家和地区,结合自然、经济等因素,讨论彼此间的相关联系。其二,利用填图、绘图练习,培养学生空间素养。比如引导学生绘制黑龙江省轮廓图,北京市轮廓图、我国河流分布图等,通过识记相关要素提高读图能力,实现空间素养培养。其三,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的表达地理知识与原理,展示地理知识网状结构,对空间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注重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特别重视人地协调观的实践,倡导开设野外地理实践课,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人地协调观。但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重,在地理学习中投入的精力并不多,学校也没有开设地理野外课程,而且活动目的不够明确。为了顺应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发展,教师要注重地理实践课的开展,优化活动目的、意义、实践、形式、内容等要素的设置,确保实践过程顺利实施。比如教学“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工业化发展与近几年的城市化进展,体会人类对环境的有效利用以及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强化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结语:综上所诉,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认识自然环境所需的技能和思维,也是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结合具体素养内容,优化教学策略,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36-137.
[2]苏丽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03):71-72.
[3]张保江.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1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