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探索
【作者】 余广才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石和镇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共同完成任务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探索
现在的课改成果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破士而出。我们认为,凡是可以促进素质教育落实、凡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手段都是可以借鉴的。近年来,在学生的学习指导上,我们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合作学习,“合作”是其中心要义,我们不仅要通过合作让学生获得过程性的体验,而且还要通过合作,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学习方法。《科学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里就已经阐明过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这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够行之有效呢?在此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生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其中学校的教育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在学习品质的塑造方面,缺乏“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凡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给予”和“合作”的意识十分薄弱。这与我们现代社会“合作型”人才的需求是格格不入的,如果不改革,可以说,学生既有的学习品质成为了学生发展上的桎梏,也必将会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羁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现代化建设更需要的能“给予”和“合作”的人才。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和精神,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互相帮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3)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刨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二、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问题
1、学生合作不积极。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冷场”。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2、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经常被忽略。由于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未进行明确分工,优秀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在合作学习时,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部分,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的机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变成了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
3、小组讨论偏离课程目标,小组成员各自为政,争执不下。小组成员在进行讨论时,想到哪说到哪,偏离课程目标,而且有时候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思想交流,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能深入开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都应该成为舞台的主角,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操作与实施
1.根据个性差异,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自愿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组。分组时,均衡配置,即每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体相等;男女混编,即每一小组男女生比例大体相等,然后明确组长及组长组员责任,分工落实后,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共同提高,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展示自我的机会,符合教学发展需要。
2.把握合作时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成员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合作交流,合作才有价值。(2)在学生单独学习遇到困难时,倡导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相互合作。(3)在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合作。在教材内容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小班中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谋取集体智慧的结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舞台上的主人。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要使小组合作进行,光靠学生的能力是不够的,毕竟小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状态。因此,教师指导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占主要地位。所以,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并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合作任务。
4.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式倾听。主动式倾听是指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之一,在其他主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其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和酝酿自己的理解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1)尊重每一个发言者,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既是倾听者,也是发言者。(2)让学生掌握一些主动倾听的技巧,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3)教师应注意自己教学中的指令性语言,要尽量使用有利于对话活动开展的指令。
5.发挥组间评价作用,强化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同时,又注意把强调外部强化转为学生的自我奖赏,揭示学生参与互助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让学生从互动中逐渐认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体会互动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爱,并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态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的空间是非常广泛的,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它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科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会随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而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参与度,杜绝“小权威”现象的发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保证最大限度的发展,将是我们所面临的―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探索
现在的课改成果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破士而出。我们认为,凡是可以促进素质教育落实、凡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手段都是可以借鉴的。近年来,在学生的学习指导上,我们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合作学习,“合作”是其中心要义,我们不仅要通过合作让学生获得过程性的体验,而且还要通过合作,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学习方法。《科学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里就已经阐明过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这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够行之有效呢?在此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生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其中学校的教育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在学习品质的塑造方面,缺乏“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凡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给予”和“合作”的意识十分薄弱。这与我们现代社会“合作型”人才的需求是格格不入的,如果不改革,可以说,学生既有的学习品质成为了学生发展上的桎梏,也必将会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羁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现代化建设更需要的能“给予”和“合作”的人才。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和精神,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互相帮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3)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刨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二、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问题
1、学生合作不积极。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冷场”。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2、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经常被忽略。由于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未进行明确分工,优秀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在合作学习时,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部分,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的机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变成了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
3、小组讨论偏离课程目标,小组成员各自为政,争执不下。小组成员在进行讨论时,想到哪说到哪,偏离课程目标,而且有时候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思想交流,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能深入开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都应该成为舞台的主角,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操作与实施
1.根据个性差异,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自愿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组。分组时,均衡配置,即每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体相等;男女混编,即每一小组男女生比例大体相等,然后明确组长及组长组员责任,分工落实后,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共同提高,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展示自我的机会,符合教学发展需要。
2.把握合作时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成员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合作交流,合作才有价值。(2)在学生单独学习遇到困难时,倡导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相互合作。(3)在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合作。在教材内容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小班中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谋取集体智慧的结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舞台上的主人。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要使小组合作进行,光靠学生的能力是不够的,毕竟小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状态。因此,教师指导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占主要地位。所以,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并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合作任务。
4.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式倾听。主动式倾听是指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之一,在其他主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其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和酝酿自己的理解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1)尊重每一个发言者,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既是倾听者,也是发言者。(2)让学生掌握一些主动倾听的技巧,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3)教师应注意自己教学中的指令性语言,要尽量使用有利于对话活动开展的指令。
5.发挥组间评价作用,强化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同时,又注意把强调外部强化转为学生的自我奖赏,揭示学生参与互助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让学生从互动中逐渐认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体会互动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爱,并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态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的空间是非常广泛的,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它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科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会随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而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参与度,杜绝“小权威”现象的发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保证最大限度的发展,将是我们所面临的―个重大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