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目标导引、互动探究、有效达标”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陈 娟
【机构】 广西北流市民乐镇石塘小学
【正文】摘 要:“以学定教、自主合作”就是在《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情为基础,以学法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依据“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笔者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尝试构建了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互动探究、有效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以学定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梳理点拨——目标测评,有效达标——小结拓展。
关键词:目标导引;互动探究;有效达标;模式
该模式在目标导引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为核心,以学生小组合作、多维互动为重点,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归纳新知,再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该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探索,在“合作”中互助,在“交流”中发展。
一、教学模式分步解读
1. 创设情境,以学定标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生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使学生感到直观有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素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学情境应蕴含本课教学内容所需的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好铺垫。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根据问题顺利揭示教学目标。一般可借鉴教材上的主题图,有时候也要根据学情和当地实际选用其它材料。本环节强调教师课前充分准备,读懂教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如: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时,联系实际,让学生分组做倒沙子实验:用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圆锥容器盛满沙子到入同一个圆柱体容器内,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小组到了3次沙子,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沙子淌出来了,淌出来了!”,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刚好灌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自然而然产生疑问,引发热烈的议论,这时候教师顺势揭示本课教学目标,那就是学会计算圆锥体积,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活动中。
2. 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明确学习目标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活动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验、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算一算,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做好记录。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用土豆做学具,让学生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小组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轻松地把握了本课的三个知识点,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鸡兔同笼问题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鸡、兔两者头的个数与腿的个数的不同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三次采取列表的方法寻求答案,一次比一次优化列表过程,简化列表过程,在此过程中感悟“鸡兔同笼”问题解决的奥秘。在课堂中,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不会截然分开,他们往往交织进行,互相融合。这一环节由于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 互动交流,梳理点拨
互动交流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学习内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将各人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的所思所想与全班同学分享。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也强调教师的适时点拨、梳理,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从而帮助学生建模。如小数除以整数:“计划4周跑22.4千米,平均每周跑多少米?”学生汇报如下算法:一是将22.4千米化成22400米,22400÷4=5600米。二是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224÷40=5.6千米。三是只将被除数扩大10倍变成整数,除以4后再把商缩小10倍。四是用纸条分一分的办法,数形结合。五是用竖式计算的办法。五种算法的讨论,强化了算理的理解,特别对竖式计算的算理采用纸条分一分的办法来帮助理解,是非常有特色的。再如一个数除以小数:“国内长途每分0.7元,小红本月打了8.54元;国际长途每分7.2元,小华本月打了45元。谁打的电话时间长?”对8.54÷0.7和45÷7.2的估算,在交流中就出现了有学生都把时间当做10分钟来看,得出小红超过了10分钟,小华不够10分钟的结论,虽然不是预想的那种结果,但从估算过程来看结论十分合理。采用互动交流、梳理点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会自己“发现”数学结论,探究过程中一些模糊认识越辩越明,自然达成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时候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这一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
4. 目标测评,小结拓展
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是否有效,因此,目标检测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并根据反馈情况补标、矫正。所设置的检测题应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还可设置个别思考题,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优生,既便于教师掌握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到达度,又解决优生吃不饱的问题,使优生充分发展。如分数的再认识里,教师设计了有坡度的基础题3个,一是用分数表示图形中的阴影部分,二是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的分数,三是画出不同图形的1/2。此外还设计了思考题“为了支援灾区人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么?请说明理由。”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得出了多种情况。教学目标达成以后,教师还要对所学内容适当延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分数的认识,最后可出示“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饼呢?”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索相关问题,激发课外探究的兴趣和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1. 能够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实现“有的放矢”
目标导引下的互动合作,能够让教师深度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避免数学课堂中常常出现的目标未到达与拔高要求这两种极端现象。而课堂伊始展示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心中有数,探究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
2. 能够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凸显“以学定教”
此过程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因学情而教,因需要而教。它能够改变以往纯灌输的接受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3. 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彰显“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就会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4. 能够促进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
互动交流的长期坚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顺畅,成果共享、互相帮助的团队意识就会增强。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能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目标导引;互动探究;有效达标;模式
该模式在目标导引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为核心,以学生小组合作、多维互动为重点,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归纳新知,再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该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探索,在“合作”中互助,在“交流”中发展。
一、教学模式分步解读
1. 创设情境,以学定标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生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使学生感到直观有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素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学情境应蕴含本课教学内容所需的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好铺垫。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根据问题顺利揭示教学目标。一般可借鉴教材上的主题图,有时候也要根据学情和当地实际选用其它材料。本环节强调教师课前充分准备,读懂教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如: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时,联系实际,让学生分组做倒沙子实验:用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圆锥容器盛满沙子到入同一个圆柱体容器内,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小组到了3次沙子,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沙子淌出来了,淌出来了!”,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刚好灌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自然而然产生疑问,引发热烈的议论,这时候教师顺势揭示本课教学目标,那就是学会计算圆锥体积,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活动中。
2. 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明确学习目标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活动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验、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算一算,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做好记录。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用土豆做学具,让学生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小组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轻松地把握了本课的三个知识点,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鸡兔同笼问题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鸡、兔两者头的个数与腿的个数的不同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三次采取列表的方法寻求答案,一次比一次优化列表过程,简化列表过程,在此过程中感悟“鸡兔同笼”问题解决的奥秘。在课堂中,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不会截然分开,他们往往交织进行,互相融合。这一环节由于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 互动交流,梳理点拨
互动交流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学习内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将各人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的所思所想与全班同学分享。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也强调教师的适时点拨、梳理,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从而帮助学生建模。如小数除以整数:“计划4周跑22.4千米,平均每周跑多少米?”学生汇报如下算法:一是将22.4千米化成22400米,22400÷4=5600米。二是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224÷40=5.6千米。三是只将被除数扩大10倍变成整数,除以4后再把商缩小10倍。四是用纸条分一分的办法,数形结合。五是用竖式计算的办法。五种算法的讨论,强化了算理的理解,特别对竖式计算的算理采用纸条分一分的办法来帮助理解,是非常有特色的。再如一个数除以小数:“国内长途每分0.7元,小红本月打了8.54元;国际长途每分7.2元,小华本月打了45元。谁打的电话时间长?”对8.54÷0.7和45÷7.2的估算,在交流中就出现了有学生都把时间当做10分钟来看,得出小红超过了10分钟,小华不够10分钟的结论,虽然不是预想的那种结果,但从估算过程来看结论十分合理。采用互动交流、梳理点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会自己“发现”数学结论,探究过程中一些模糊认识越辩越明,自然达成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时候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这一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
4. 目标测评,小结拓展
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是否有效,因此,目标检测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并根据反馈情况补标、矫正。所设置的检测题应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还可设置个别思考题,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优生,既便于教师掌握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到达度,又解决优生吃不饱的问题,使优生充分发展。如分数的再认识里,教师设计了有坡度的基础题3个,一是用分数表示图形中的阴影部分,二是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的分数,三是画出不同图形的1/2。此外还设计了思考题“为了支援灾区人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么?请说明理由。”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得出了多种情况。教学目标达成以后,教师还要对所学内容适当延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分数的认识,最后可出示“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饼呢?”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索相关问题,激发课外探究的兴趣和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1. 能够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实现“有的放矢”
目标导引下的互动合作,能够让教师深度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避免数学课堂中常常出现的目标未到达与拔高要求这两种极端现象。而课堂伊始展示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心中有数,探究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
2. 能够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凸显“以学定教”
此过程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因学情而教,因需要而教。它能够改变以往纯灌输的接受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3. 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彰显“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就会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4. 能够促进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
互动交流的长期坚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顺畅,成果共享、互相帮助的团队意识就会增强。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能到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