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初探
【作者】 庞邦伦
【机构】 广西博白县大垌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学案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转化为备“学案”,把备“课本”转化为备“学生”,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文本和方案,实现了教学案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设计;导学策略
一、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学案导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
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等待教师作结论、给答案,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自求答疑,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等待心理、信赖习惯得到克服,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步养成。“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新课程教学中学案的使用,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学案的使用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导学时机——课前与课内结合。学生在课前进行先期学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案导学”课题实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所以设计的“学案”,不仅可以在课内分发,也可以在课前分发,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进行先期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先期学习的情况在课内有针对性地引导,实现更高层次的导学。
(二)导学形式——主体与主导结合。小学生的学案导学和中学生有所不同,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的困惑,调整学习的进度和节奏,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向,创设适当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静态的学案导学与动态的师生互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破课堂的沉闷状态。例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在小组进行探究时老师适时提问:“是从长考虑起方便还是从宽考虑起方便”,“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它们的面积什么时候最大?”。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接着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通过猜一猜、编一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动静有序,既有冷静的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又有生动活泼的情感体验。
(三)导学方式——自学与思考结合。在依案自学的过程中,既给学生提供思路,又留下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边自学、边思考、边动笔,做到学习活动既有一定的接受性,又有一定的理解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养成既虚心接纳又勇于创新的良好心态。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我提供解题结构的提示性答案: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倍数=大数。然后留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寻找适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在展示交流时,我让学生解读同学板演的展示答案,让学生对照思路思考学会了什么方法。老师通过导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四)导思策略——灵活性与艺术性结合。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学案导学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拙劣的诱导,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路的真正发展,反而会成为解题思路的障碍,因而,教师应在学生据学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使导学变得更加流畅、合理。对于疑难问题,教师不可直接讲授,不将自己较高文化层次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而应设计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诱发学生思考。
(五)导学延伸——导学与诱思相结合。“学案导学”不同于其它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导学、诱思”。“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当然,要想发挥学案“诱思、探究”的优势,在编写高质量学案的同时,还应重视课堂上的导学,才能完美体现学案导学的优点。
“学案导学”始终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学上,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人人参与做数学的活动。但“学案导学”也要做好教材的处理,可以用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避开教材上把解题思路、方法直接告诉学生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从而避免由教师讲转变为由教材讲的填鸭式教学,这一点值得我们共同去思考。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设计;导学策略
一、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学案导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
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等待教师作结论、给答案,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自求答疑,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等待心理、信赖习惯得到克服,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步养成。“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新课程教学中学案的使用,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学案的使用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导学时机——课前与课内结合。学生在课前进行先期学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案导学”课题实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所以设计的“学案”,不仅可以在课内分发,也可以在课前分发,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进行先期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先期学习的情况在课内有针对性地引导,实现更高层次的导学。
(二)导学形式——主体与主导结合。小学生的学案导学和中学生有所不同,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的困惑,调整学习的进度和节奏,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向,创设适当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静态的学案导学与动态的师生互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破课堂的沉闷状态。例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在小组进行探究时老师适时提问:“是从长考虑起方便还是从宽考虑起方便”,“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它们的面积什么时候最大?”。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接着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通过猜一猜、编一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动静有序,既有冷静的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又有生动活泼的情感体验。
(三)导学方式——自学与思考结合。在依案自学的过程中,既给学生提供思路,又留下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边自学、边思考、边动笔,做到学习活动既有一定的接受性,又有一定的理解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养成既虚心接纳又勇于创新的良好心态。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我提供解题结构的提示性答案: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倍数=大数。然后留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寻找适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在展示交流时,我让学生解读同学板演的展示答案,让学生对照思路思考学会了什么方法。老师通过导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四)导思策略——灵活性与艺术性结合。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学案导学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拙劣的诱导,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路的真正发展,反而会成为解题思路的障碍,因而,教师应在学生据学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使导学变得更加流畅、合理。对于疑难问题,教师不可直接讲授,不将自己较高文化层次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而应设计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诱发学生思考。
(五)导学延伸——导学与诱思相结合。“学案导学”不同于其它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导学、诱思”。“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当然,要想发挥学案“诱思、探究”的优势,在编写高质量学案的同时,还应重视课堂上的导学,才能完美体现学案导学的优点。
“学案导学”始终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学上,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人人参与做数学的活动。但“学案导学”也要做好教材的处理,可以用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避开教材上把解题思路、方法直接告诉学生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从而避免由教师讲转变为由教材讲的填鸭式教学,这一点值得我们共同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