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作者】 覃耀萱
【机构】 广西兴业县葵阳镇旧城小学
【正文】摘 要:德育对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渗透德育教育的先天优势,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们要深度挖掘出小学语文教育素材中的德育元素,并用适当有效的方法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当今社会中,人的品德素养显得愈加的重要。学校和老师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除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那么如何做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日常语言文字训练中
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老师们要巧妙地在这个环节渗透进德育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不定期组织一些德育类的宣讲或者专门开设德育课程,这样虽然比较规范化,但是容易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导致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其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接受事物的能力很强,一些道理他们心里都明白,如果传授给他们的方式过于枯燥无味,他们即使知道也不愿意这样去做。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越是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更加专注于课堂之中,也会更加容易吸收并且理解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日常阅读写作过程中,老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之余多选一些德育的文章并引导学生阅读。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把这样文章研究透彻深度解析,换成自己独特的学生喜欢的方式解读给学生听,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烦。当一篇文章阅读完成之后就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事写一篇读后感,对于写的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励学生。采取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方法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言文字训练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写作能力,获得了知识,又能把德扎根于心。
2、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老师们要充分了解教材,深入挖掘出每篇文章中的德育元素,并适当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备课时,老师就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渗透计划,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吸收[3]。
首先,要把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归类,根据每种课文的主题思想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授课方式。在教授像《妈妈的账单》、《礼物》、《三个儿子》等等这类表达亲情友情和尊老爱幼思想的,老师可以在给学生讲解的同时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最好的朋友,自己帮助长辈做的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另外,老师还可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小故事,学生被这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吸引的同时,自己心里也有了想成为故事里主人公那样的人的小小激动。还有弘扬爱国情怀的文章,如《北京亮起来了》、《北京》、《我爱祖国》,这些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好素材,在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外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结合此类文章,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北京和中国的气势恢宏的宣传片,让学生心里有了对北京和祖国的美好向往,从而向他们传输爱国理念。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灌输给学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清澈的湖水》中有这样一句话“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可以通过这句话引导学生,为什么要紧紧攥着面包纸,因为不能直接扔到湖水里,要爱护环境,这样一来就有效地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灌输给了学生。《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会学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她是我的朋友》教会学生要善良,要乐于助人。
3、多开展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
教育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像一些课文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小学生都有爱表演的天性,要表演得生动形象,就要对课文内容深刻解读,对主人公的形象自如把握,同时课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也就会被挖掘出来,被学生吸收再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课文中所要弘扬的美德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了学生的心中。
像《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这些文章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老师也要发挥引导作用,要把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美德让学生重点表现,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表演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课文中各种美德地直接冲击,这就是德育教育的成功之处[4]。
课外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5]。当学到有关爱护环境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去体验一下环卫工的工作,去看一看因为没有爱护环境而变得很糟糕的地方。这样,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做了,亲自看到了,更加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到尊老爱幼,献爱心的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去到社会福利机构做小小志愿者,在这样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通过去烈士陵园,去博物馆这类有革命传统和国家精神的地方,学生的幼小心灵受到震撼,再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爱国主义情怀的种子已经在心底萌芽,“爱国主义精神”就会在少年儿童生活中发扬光大。
4、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先天的优势,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曾淑华.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3(19):17.
[2]曹丰勋.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2):42.
[3]班淑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7(18):185.
[4]黄秋平.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思考[J].教育界,2017(31):109-110.
[5]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5(6):9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当今社会中,人的品德素养显得愈加的重要。学校和老师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除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那么如何做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日常语言文字训练中
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老师们要巧妙地在这个环节渗透进德育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不定期组织一些德育类的宣讲或者专门开设德育课程,这样虽然比较规范化,但是容易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导致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其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接受事物的能力很强,一些道理他们心里都明白,如果传授给他们的方式过于枯燥无味,他们即使知道也不愿意这样去做。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越是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更加专注于课堂之中,也会更加容易吸收并且理解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日常阅读写作过程中,老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之余多选一些德育的文章并引导学生阅读。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把这样文章研究透彻深度解析,换成自己独特的学生喜欢的方式解读给学生听,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烦。当一篇文章阅读完成之后就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事写一篇读后感,对于写的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励学生。采取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方法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言文字训练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写作能力,获得了知识,又能把德扎根于心。
2、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老师们要充分了解教材,深入挖掘出每篇文章中的德育元素,并适当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备课时,老师就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渗透计划,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吸收[3]。
首先,要把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归类,根据每种课文的主题思想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授课方式。在教授像《妈妈的账单》、《礼物》、《三个儿子》等等这类表达亲情友情和尊老爱幼思想的,老师可以在给学生讲解的同时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最好的朋友,自己帮助长辈做的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另外,老师还可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小故事,学生被这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吸引的同时,自己心里也有了想成为故事里主人公那样的人的小小激动。还有弘扬爱国情怀的文章,如《北京亮起来了》、《北京》、《我爱祖国》,这些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好素材,在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外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结合此类文章,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北京和中国的气势恢宏的宣传片,让学生心里有了对北京和祖国的美好向往,从而向他们传输爱国理念。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灌输给学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清澈的湖水》中有这样一句话“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可以通过这句话引导学生,为什么要紧紧攥着面包纸,因为不能直接扔到湖水里,要爱护环境,这样一来就有效地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灌输给了学生。《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会学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她是我的朋友》教会学生要善良,要乐于助人。
3、多开展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
教育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像一些课文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小学生都有爱表演的天性,要表演得生动形象,就要对课文内容深刻解读,对主人公的形象自如把握,同时课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也就会被挖掘出来,被学生吸收再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课文中所要弘扬的美德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了学生的心中。
像《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这些文章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老师也要发挥引导作用,要把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美德让学生重点表现,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表演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课文中各种美德地直接冲击,这就是德育教育的成功之处[4]。
课外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5]。当学到有关爱护环境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去体验一下环卫工的工作,去看一看因为没有爱护环境而变得很糟糕的地方。这样,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做了,亲自看到了,更加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到尊老爱幼,献爱心的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去到社会福利机构做小小志愿者,在这样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通过去烈士陵园,去博物馆这类有革命传统和国家精神的地方,学生的幼小心灵受到震撼,再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爱国主义情怀的种子已经在心底萌芽,“爱国主义精神”就会在少年儿童生活中发扬光大。
4、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先天的优势,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曾淑华.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3(19):17.
[2]曹丰勋.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2):42.
[3]班淑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7(18):185.
[4]黄秋平.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思考[J].教育界,2017(31):109-110.
[5]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5(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