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不可忽视生物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作者】 来粉娟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上邑中学)
【正文】生物教学,由于其理科特性,我们往往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思想教育。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我认为生物教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思想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因此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
教学中,我们必须增强知识的明晰感,但也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吸引力,使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确思想,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二、适时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课堂教学中,要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课程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
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三、努力挖掘教材思想内涵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一定要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哪些知识点渗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说要自然渗透,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
事实上,生物教材,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只要我们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就能有机地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既接受了知识教育,又受到了德育教育。我们要不断的从教材中,挖掘学生的爱国之情、成材之志、辩证之法和实践之路。
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的道德范例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
因此,生物教师要通过渗透思想教育、营造教育氛围、挖掘教材内涵、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加强生物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努力把德育教育溶于生物教学之中,德育、智育一起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
一、合理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思想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因此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
教学中,我们必须增强知识的明晰感,但也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吸引力,使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确思想,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二、适时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课堂教学中,要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课程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
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三、努力挖掘教材思想内涵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一定要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哪些知识点渗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说要自然渗透,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
事实上,生物教材,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只要我们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就能有机地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既接受了知识教育,又受到了德育教育。我们要不断的从教材中,挖掘学生的爱国之情、成材之志、辩证之法和实践之路。
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的道德范例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
因此,生物教师要通过渗透思想教育、营造教育氛围、挖掘教材内涵、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加强生物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努力把德育教育溶于生物教学之中,德育、智育一起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