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 陈 敏
【机构】 (新疆伊宁市教研培训中心)
【正文】摘 要:传统的复习课常常存在“照本宣科炒剩饭”、“不注重知识间联系”、“复习重点不突出,随心所欲”“例题练习指向性不明,学生身陷题海”“做试卷,逐题讲试题,一讲到底”等弊端,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错误再线率高,教学效果低。笔者从造成复习课效率低的原因入手,通过具体做法,阐述自己在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中的一些想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复习课;教学效率;知识梳理;易错题;变式训练
教学中,复习课是数学课的常见课型,它是知识的再现与重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升华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工具。但是由于内容已学过: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学生起点不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复习课比新授课难度大,教师对复习课的教学研究不够,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等原因,在传统的复习课中,常常存在“照本宣科炒剩饭”、“知识归类不系统,不注重知识间联系”、“复习重点不突出,随心所欲”、“例题练习指向性不明,学生身陷题海”、“做试卷,逐题讲试题,一讲到底”等弊端,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复习效果差。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要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必须充分了解学情,注重知识梳理,细化分类,典例突破,合理延伸,当堂巩固,注重反思,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一、知识梳理
知识的梳理是学生对知识的再现与重构的重要环节,对数学学习而言,单纯的梳理知识、教师灌输或现场回忆的方式,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新鲜感和动力。要想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的能力,小组合作+提纲式汇报是很好的梳理知识的手段。
1、课前整理
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是做好复习提纲的前提。教师在上复习课之前,合理安排复习的内容,给学生划出复习范围,提出知识梳理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和学习习惯将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也可配上相应的易错题等。知识梳理的时间可根据内容多少及复习课的类型进行调整,有时提前一天,也可能是提前几天甚至一周。作为复习课前重要的储备工作,教师要非常重视,不要再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分散学生自我整理精力。
2、小组交流
小组内部,交流个人知识梳理的成果,相互学习补充,监督促进。
3、全班展示
小组间交流自我梳理知识心得之后,小组内选出代表(可先选学困生),进行班级展示,小组间交流补充。班级展示先由学困生来汇报,给了学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长的机会,而展示过程中,学困生的背后又有小组其他成员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汇报的质量。班级展示不仅是对学生梳理知识能力的一次考量,也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肯定,同时也促进小组间的学习借鉴,互助提高。
4、教师精讲
全班交流展示知识梳理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讲解补充,同时展示更为成熟的知识梳理结果,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的方法。
二、典例突破
1、再议易错题
传统的复习课,在选择例题时,往往是选择新题来补充新授课的内容。而事实证明,对做过的易错题的再次归类回顾,更易体现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在选择易错题时,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再在小组内交流,也可在全班交流。教师也可预备一些学生典型的错误,在班级中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讲,在讲解中要先让学困生给优秀生讲解,由优秀生监控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对于一些困难较大的问题,教师可让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在全班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2、易错点的变式训练
再议易错题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易错点,编制一定数量的变式题进行分层训练,题目难度可由易到难,也可发放变式训练卷,进行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分层测试。变式训练必须遵循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学困生汇报的原则。
三、小结提升
全班交流,总结收获,提出问题。可让学生谈谈在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交流学习方法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内容不再针对易错点或本节课内容,可对本课或下节复习内容进行检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或课后评价。针对本节复习内容的检测能更好地了解复习的效果,而针对下节复习内容的检测,可提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下节课的复习做铺垫。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高复习课效率,从了解学情做起,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网络,自我回顾错误题型,认真完成变式训练,加强总结提升,及时当堂检测。先“放”后“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复习课;教学效率;知识梳理;易错题;变式训练
教学中,复习课是数学课的常见课型,它是知识的再现与重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升华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工具。但是由于内容已学过: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学生起点不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复习课比新授课难度大,教师对复习课的教学研究不够,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等原因,在传统的复习课中,常常存在“照本宣科炒剩饭”、“知识归类不系统,不注重知识间联系”、“复习重点不突出,随心所欲”、“例题练习指向性不明,学生身陷题海”、“做试卷,逐题讲试题,一讲到底”等弊端,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复习效果差。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要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必须充分了解学情,注重知识梳理,细化分类,典例突破,合理延伸,当堂巩固,注重反思,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一、知识梳理
知识的梳理是学生对知识的再现与重构的重要环节,对数学学习而言,单纯的梳理知识、教师灌输或现场回忆的方式,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新鲜感和动力。要想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的能力,小组合作+提纲式汇报是很好的梳理知识的手段。
1、课前整理
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是做好复习提纲的前提。教师在上复习课之前,合理安排复习的内容,给学生划出复习范围,提出知识梳理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和学习习惯将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也可配上相应的易错题等。知识梳理的时间可根据内容多少及复习课的类型进行调整,有时提前一天,也可能是提前几天甚至一周。作为复习课前重要的储备工作,教师要非常重视,不要再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分散学生自我整理精力。
2、小组交流
小组内部,交流个人知识梳理的成果,相互学习补充,监督促进。
3、全班展示
小组间交流自我梳理知识心得之后,小组内选出代表(可先选学困生),进行班级展示,小组间交流补充。班级展示先由学困生来汇报,给了学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长的机会,而展示过程中,学困生的背后又有小组其他成员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汇报的质量。班级展示不仅是对学生梳理知识能力的一次考量,也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肯定,同时也促进小组间的学习借鉴,互助提高。
4、教师精讲
全班交流展示知识梳理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讲解补充,同时展示更为成熟的知识梳理结果,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的方法。
二、典例突破
1、再议易错题
传统的复习课,在选择例题时,往往是选择新题来补充新授课的内容。而事实证明,对做过的易错题的再次归类回顾,更易体现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在选择易错题时,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再在小组内交流,也可在全班交流。教师也可预备一些学生典型的错误,在班级中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讲,在讲解中要先让学困生给优秀生讲解,由优秀生监控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对于一些困难较大的问题,教师可让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在全班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2、易错点的变式训练
再议易错题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易错点,编制一定数量的变式题进行分层训练,题目难度可由易到难,也可发放变式训练卷,进行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分层测试。变式训练必须遵循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学困生汇报的原则。
三、小结提升
全班交流,总结收获,提出问题。可让学生谈谈在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交流学习方法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内容不再针对易错点或本节课内容,可对本课或下节复习内容进行检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或课后评价。针对本节复习内容的检测能更好地了解复习的效果,而针对下节复习内容的检测,可提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下节课的复习做铺垫。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高复习课效率,从了解学情做起,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网络,自我回顾错误题型,认真完成变式训练,加强总结提升,及时当堂检测。先“放”后“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