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

【作者】 张 兰

【机构】 (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  课堂教学内容一定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过程,培养认知方式,注重情感融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挖掘和利用好学生本身这一方有效资源,让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如果我们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按照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学生的学习能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所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有效,我们的情境创设要尽快地实现由模拟情境向数学模型的过渡,要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增强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情境导入环节,我出示了学生熟悉的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让学生在体会名言含义的同时,找出这句话中的数学信息。接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数把这句话的关系式写出来:1=99/100+1/100。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商标上的说明“棉100%;酒精度52%”等,从而导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百分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数学思维由分数向百分数的过渡,而且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适时引导,促进课堂新资源的生成与利用
  数学的教与学应该与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联系,学生新知识的形成有时候可以师生互动,形成新的资源,推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百分数的写法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百分数,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书写所规定的百分数。当老师叫停以后,先相互检查所写的百分数是否规范、正确,接着话题一转:老师刚才规定的10个百分数,你完成了几个?有的学生说“我完成了8个”。老师接着说“你完成了8个,你知道自己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吗?”学生想了一下说:“我完成了任务的80%”。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提升和生活化,使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三、善于点化,合理调控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是千姿百态的,当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预想一致时,我们会暗暗叫好,迫不及待地进入下一环节;当学生“节外生枝”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是巧妙回避,还是有效利用呢? 
  例如我在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刚一提出问题,就有学生回答:“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可以改写成“天才等于99%的汗水+1%的灵感”。他的回答打乱了老师先引导改写成分数,再导出百分数的想法。若当时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你已经提前预习了百分数,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他所说的这种数——百分数”,这样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也会同样精彩。而不能说“嗯,你说的这种写法我们等会再说”。
  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按照自己的预想完成教学,对于与老师的设想不一致的答案时,我们不能回避,让学生总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那么我们也就不会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了。
  四、善用资源,让智慧闪光
  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认知,若老师“谈虎色变”,那是因为老师看到的只是错误的消极方面。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过度的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提高认知。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中发生错误时,老师不是一味地批评与呵责,而应该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合理利用错点资源,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胸中要时刻装着学生,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从而真正做到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培养和管理,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