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作者】 王洁玉

【机构】 (新疆伊宁市达达木图镇中学)


【正文】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北京师范大学代表座谈时就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提出自己殷切的希望和嘱托,其中就谈到“我们的教育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好教师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教师要注重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在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中,做为一名历史教师深知课堂上教学历史课的重任。我们要用好课堂讲坛,用自己的行动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就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用正确的历史实事、伟大人物的优秀品格,用好教材中的事列和事迹,感染学生,浸润、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
  新编的部编版历史教材特点更具时代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立德树人,除了教材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点线结合,图文并茂,历史地图,人物画、文物图、遗址遗迹有丰富展示之外,结合活动课、单元概述、材料研读、问题思考、知识链接拓展等构成有机整体,为教学搭建平台,加深学生认知。历史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对中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伟大祖国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教材中历史教学德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附性。历史教学的根基在于它的客观、实事,它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依据和凭证,历史就是叙史载道。我们在给学生讲述历史的过程里,运用史料要有出处,要经过考证,是正确的客观的真实的,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2、蕴含性。就是内容中的暗示性。我们要学会在研究教材中去挖掘和找出其中引申出关联的知识点,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要不露痕迹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譬如在讲述世界历史《美国内战》时,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后,意义为美国后来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国家富强首先要国家独立统一,这是根本。从这个知识点引申出“祖国统一,国家统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必然,是顺应历史潮流。让学生思考我们与台湾的统一能否实现?面对当今一些“台独”“疆独”“藏独”分子,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学生们纷纷发言:与台湾统一必将实现,我们都是同根同祖,血脉相成。要与台独分子,作坚决斗争等等,达到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所以教材的知识点关键在与教师的学识和道德修养,使得蕴藏在教材中的宝藏挖掘出来,给学生以点拨,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3、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具有渐进性。每一个历史的教学内容和历史小故事、人物,都有其德育教育的内容,初中历史教学纯碎讲历史,为史而讲史,学生容易陷入枯燥的境地。因此再讲七年级历史中讲述孔子在教育的贡献就是创办私学,还有教育理论的提出。私学打破了门第观念,从此倡导有教无类,平民百姓也可以读书识字。问学生孔子最敬佩他的什么?学生思考发言:有仁爱之心,敢为天下先,普及教育等等。讲到张骞通西域时,让学生准备资料演绎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感受张骞身上的奉献,冒险,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进取精神等。我们不可能一节课就能达到一个好的育人效果,而是要通过每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点去深化,引导、点拨,去让学生感知、理解。我们需要持久的积累,循序渐进的积累。纵观中国历史只要去领悟都是一个个历史事件组成的一幅幅震颤人心、感动温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优美的动容画卷。如大禹治水的大禹一心为民,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一干就是13年,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们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出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出现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开创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人民服务做好事的雷锋,结合目前冠状病毒防控疫情一线上出现的许许多多感天地让人潸然泪下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人物和事迹,进行思想和情感的的教育。把历史的人物精神与时代结合,有着统一性和特殊性,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八年级历史教材里的谭嗣同为救国而流血,黄海海战中至死抗敌的邓世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翻身做主人,五四运动的精神、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们,让火燃烧自己的邱少云可歌可泣的事迹,都是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我们在教学中贯彻教育的内容首先就是以爱国为主线,注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疆爱家的情怀和精神,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有着这样的体现,历史书中端午节我们纪念屈原,是因为屈原在楚国被朝廷小人诬陷,虽然被流放,亦不忘忧国忧民,直至国家侵略,仍然不愿舍弃自己的祖国,投江而亡,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到今天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发扬广大。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鼓励人们去自觉的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屈原虽然我们远去,但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许多方面,在教学中运用屈原的诗词,屈原的故事,通过让学生去读,去讲述,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其次:1、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历史教材里,有忠心报国,勇赴国难的譬如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牺牲的邓世昌,抗日战争时期勇于抵抗日军的杨靖宇等烈士,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教材里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精神,讲述一路走来的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可以与时代紧密结合,当前冠状病毒袭击到来之时,中国共产党从维护人民利益和健康和生命出发,全力部署,精准施策,竭尽所能救助救治感染者,全国人民一道伸出援手,八方支援武汉,发扬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精神,在此可用最生动鲜活的事列,在抗击疫情一线涌现出许多的舍家为国为他人而付出自己生命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抗疫新故事,播放视频课件感染学生,丰富教育载体,强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开展“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思想讨论课。3、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国家总理周恩来一心为民等等。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面对敌人的砸刀,英勇就义的刘胡兰,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江姐,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利用运用每个纪念日做好教育活动,八一建军节、国庆日、五四运动、建党节、雷锋月等、组织学生讲故事、演讲方式进行德育美育渗透,从思想、情感、意志、责任、使命等方面,进行渗透。
  在我们新疆地处特殊的位置,是多个民族宗教文化汇聚的多元地带,三史五观的教育渗透尤为重要,我们结合西域丝绸之路讲好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反分裂斗争史,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论从史出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地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结合中国梦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
  历史教材的每一课都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学中可以对比着教学,古今中外,指导学生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红岩》、《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等作品。通过多样的形式活动,演讲、讲故事、竞赛活动、板报、手抄报,编写剧本情景模拟,唱红色歌曲、绘制宣传人物故事画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去感知、理解、领悟、潜移默化的去丰盈学生的内心。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树立以德树人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点背后的家国和人文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初步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思想观点、品德情操、人性的光辉,对学生都是一种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都有重要的良好的促进作用。
  面对历史学科丰富而鲜活的的德育教育素材,要把握好素材,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好教育好青少年,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