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作者】 刘大云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铁佛镇浪水小学)


【正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较差,常常是由于对概念含糊不清所造成的。加强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1、要贯彻直观性原则
  小学数学中各种概念,都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形成概念。如:讲“长方体的认识”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文具盒,告诉学生什么地方叫“面”,什么地方叫“棱”什么地方叫“顶点”。再让学生数一数长方体的文具盒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哪能几条棱的长度相等。通过这种实际活动,就便于揭示长方体的本质属性了。
  运用教具演示,给学生讲明概念。讲“圆周率”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同时也要求学生准备好)几个直径的比。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 虽然圆的直径不同(直径最好的整数,零除外)的圆,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反复做几次滚动实验,并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不同,但是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却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即三倍多一点(约3.14倍),这时告诉学生这个固定的数值就叫“圆周率”。这样就避免让学生产生大圆圆周率大,小圆圆周率小的错误的想法。
  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巩固所学的概念。我们教学中常用的工具,有带厘米、毫米刻度的直尺、三角板、圆规、钢尺和卷尺等。平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上述工具的训练。
  此外,在课本中有不少概念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这就需要借助于我们教师的语言动作来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口齿清楚、说话明白、注意正确数学语言,以简练、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感情地讲述,以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动脑筋思考。
  2、要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客观事物是互相连系的,因此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是互相联系的。尤其是数学这门科学,一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后一个概念是前一个概念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比例的意义”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比的意义的基础理论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分别求出汽车行驶的时间的比和路程的比,并且求出它们的比值。时间的比是2:6=13,路程的比是80:240=13,根据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关系,写出“2:6=80:240”后,告诉学生“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通过复习旧概念,而揭示新概念,学生感到很容易,而且也感兴趣。紧接着通过练习、判断。使学生知道:只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概念与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不注意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对某些概念就会混淆不清。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对不同意义和形式的概念的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了区别“比”和“比例”这两个不同概念,要引导学生从意义上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比”是表示两个数或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则是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然后再从形式上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比”含有两个项(前项和后项),“比例”则是含有四个项(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揭示不同要领的本质属性。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就要先运用实物和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属性。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键在于棱长是否相等。为了进一步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就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红墨水盒,看它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开始,不少学生把它误认为是一个正方体,因为它上下两个对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后来,我们就引导学生根据它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学生也就不难看出这个墨水盒不是正方体,而是长方体。
  3、要注意概念的运用和巩固
  人们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概念的形成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反复。对所学的概念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用确切简明的语言说出它们科学的定义,而且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概念的逐步深化。例如,“分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加深和扩展。讲“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时,分别用硬纸板剪成3个同样大小的圆,给学生讲等待分成4份的演示,分得的结果每份是3/4个圆,这时就启发学生回答3/4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双层意义;一是把“整体一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二是“两个整数相除的商”。讲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时,我们就告诉学生,因为把整体“1”平均分成1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必考虑分母是1的分数的意义。然后就要启发学生根据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说出:2÷1=21,5÷1=51。使学生知道“任何整数都可以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是分数意义的补充规定。讲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时,就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和分数根(比1小、等于1、比1大)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并告诉学生带分数是一个整数(零除外)与一个真分数合成的数。到此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分数”的概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和巩固概念。讲完“圆周率”之后概括出π=周长÷直径,紧接着就让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直径×π,并进行求圆周长的练习:先让学生分别求出直径是1厘米、3厘米…9厘米各圆的周长,把计算结果在黑板上;3.14厘米、6.28厘米、9.42厘米……28.26厘米。这时,我们写出86×3.14=?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开始学生是做不快的,我们应有意识地诱导学生探讨速算方法。对这样的练习,学生很感兴趣,不但达到了运用和巩固“圆周率”知识的目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单元、期中和毕业复习中,应注意对所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注意对本章节教材的钻研,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学习,按照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认真钻研所教年级的教材,并学习各年级的教材。这样对某章节的教学,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系统安排,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有计划地、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