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BIE项目学习模式的 初中语文“演讲圈”构建探索
【作者】 陈 莹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泗门实验中学)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演讲单元如一组新星异军突起。与其他文体相比,演讲在形式上更注重其观众意识、背景场合,内容上更注重目的、逻辑及策略,是真实语用环境下的交际产品。高度的读写实践性和社会交互性,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强有力载体。然而,笔者在某班执教演讲单元时发现,即使经过4~6学时的单元文本学习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演讲本身仍存在明显的困惑,如下图(左)所示:
此外,教材推荐的演讲写作话题中,脱离单元示范文本类型的竞聘题材似乎不受欢迎,如上图(右)所示。经与同年段其他教师交流统计,学段学情总况也基本类似。由此推测,教师对演讲单元的教学似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对单元整体教学缺乏有效设计,读、写、练等学习活动分散、低效。其二,仍停留在常规知识教学阶段,学生实践缺乏,课堂教育与现实环境并未形成有效连接;其三,教学评价滞后,学程监控能力不足,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对学力变化作出评估;其四,对演讲文体的劝说性、互动性认识不足,教学浮于浅表,学生认知徘徊在低阶,无法将所学迁移至其他演讲形式。
二、问题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单元教学的弱点,笔者在浙师大王国均教授启发下,尝试整合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BIE)设计开发的项目学习模式和美国“文学圈”教学法,以突破教学实践的困境。相比其他学习模式,BIE的项目学习模式更注重项目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切合,能充分反映出当前教育所重视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与学生表现。而“文学圈”教学法则以学生阅读为驱动,以学生间的合作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来提升阅读力、表达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演讲圈”这一项目名称,正是试图以上述两种学习模式为基础土壤,引导他们从浩瀚的社会人生中体悟互动之美,思辨之美,建筑个人的内在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构建探索
(一)“六维”为核,多层统整
“演讲圈”学习是系统的学习设计,涉及六个维度(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并统合了演讲教学涉及的知识类型、概念、策略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关系等多个层面。项目启动前需先明确本单元的学科关键概念,即演讲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单元学习的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在项目启动后,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驱动性问题的特点,澄清分析、评价、创造等导向高阶思维的策略,再通过学生不同类型的阶段性实践,获得学习成果,并全程覆盖评价。上述六个维度彼此联系,互为补充,动态呈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教师随时可以根据学情进行细节上的调整。
(二)“三真”学习,扎实落地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设计理念中,正规学校里的学习是同‘真实性’学习相联系的”。[1]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必须置于社会情境中,借助教育话题的系统化,来培育真实学力。因此,“演讲圈”的学习设计应满足三个“真实”: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实践,真实的体验。所谓“真实的世界”,指的是学习应跨越文本和校园的局限,到社会环境中进行,至少也应与真实的社会事件相联系,或能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如驱动性问题可结合当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行设计。“真实的实践”,指学生必须真正去收集资源并分类,真实记录项目的实践内容,如调查走访,绘制项目“故事板”等。“真实的体验”则强调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学程设计必须强化情境,如项目开始时小组内进行“朗读者”“艺术家”等工作角色分配,小组内部演讲时进行“观众”“演讲者”的角色扮演等。
(三)“二评”结合,全程督导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评价有明确建议,“演讲圈”的学习涉及到上述多个方面,因而项目评价也应依据课标要求进行设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关注学习结果,做好演讲赛和单元测验得分记录;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学习过程,用作文本、团队手册、PPT等收集能反映学生演讲能力发展的资料,记录成长过程。特别要指出的是,“演讲圈”作为一种项目学习,它的评价是先行的,即项目启动前,阶段性项目评分表、演讲评价表、个人任务管理能力评价表、小组互动和合作能力评价表等就应设计好并向全体学生展示。教师作为项目管理者,要组织好阶段性读写演说活动,利用评价及时帮助学生制定计划单和时间节点表,在学生陷入迷茫时及时澄清信息,给予回应与指导,确保项目走向成功。
(四)“一问”到底,搭建支架
驱动性问题是“演讲圈”学习的灵魂所在,它衍展出蛛网式的下行结构组织,驱动着学习者围绕目标主动学习,不断搜索、分析、推理、评价、重构有价值的信息与内容。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指向历史、社会情境,提供学习者广阔的多向度的空间。本项目的驱动性问题示例如下:
一场迅速扩大的疫情让中国人的这个春节过得有些“悲壮”,不断攀升的病例数字,真伪莫辨的海量信息,一再推迟的开学日期,渐趋波动的家庭关系……似乎种种问题扑面而来,使你时而振奋,时而喜悦,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恐惧,时而深思……
身为演讲家的你,开始思考:大疫之中,如何用演讲传播爱/理性?
后续项目任务与活动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活动内容由易至难,思维认知也由浅入深。在关键的演讲词学习时,要注意程序性知识的策略设计和支架搭建,可以演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为重点,运用故事、互动、证据、语言、视觉化等策略,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将其认知层次导向高阶。
综上,“演讲圈”的探索证明,以BIE项目学习模式构建演讲单元的学习框架,以文学圈教学法来进行项目阶段性和细节性的补充调整,两者融合于同一单元进行教学具备高度可行性,且能有效规避当前演讲常规教学的弊端。教材中其他活动单元,如新闻单元、戏剧单元乃至其他主题单元,均可尝试开发出类似的“新闻圈”“戏剧圈”等系列课程,使学生习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成为积极的“自我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117-11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4]夏雪梅.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5]姚家锐.文学圈教学法初探[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30-4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演讲单元如一组新星异军突起。与其他文体相比,演讲在形式上更注重其观众意识、背景场合,内容上更注重目的、逻辑及策略,是真实语用环境下的交际产品。高度的读写实践性和社会交互性,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强有力载体。然而,笔者在某班执教演讲单元时发现,即使经过4~6学时的单元文本学习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演讲本身仍存在明显的困惑,如下图(左)所示:
此外,教材推荐的演讲写作话题中,脱离单元示范文本类型的竞聘题材似乎不受欢迎,如上图(右)所示。经与同年段其他教师交流统计,学段学情总况也基本类似。由此推测,教师对演讲单元的教学似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对单元整体教学缺乏有效设计,读、写、练等学习活动分散、低效。其二,仍停留在常规知识教学阶段,学生实践缺乏,课堂教育与现实环境并未形成有效连接;其三,教学评价滞后,学程监控能力不足,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对学力变化作出评估;其四,对演讲文体的劝说性、互动性认识不足,教学浮于浅表,学生认知徘徊在低阶,无法将所学迁移至其他演讲形式。
二、问题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单元教学的弱点,笔者在浙师大王国均教授启发下,尝试整合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BIE)设计开发的项目学习模式和美国“文学圈”教学法,以突破教学实践的困境。相比其他学习模式,BIE的项目学习模式更注重项目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切合,能充分反映出当前教育所重视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与学生表现。而“文学圈”教学法则以学生阅读为驱动,以学生间的合作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来提升阅读力、表达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演讲圈”这一项目名称,正是试图以上述两种学习模式为基础土壤,引导他们从浩瀚的社会人生中体悟互动之美,思辨之美,建筑个人的内在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构建探索
(一)“六维”为核,多层统整
“演讲圈”学习是系统的学习设计,涉及六个维度(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并统合了演讲教学涉及的知识类型、概念、策略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关系等多个层面。项目启动前需先明确本单元的学科关键概念,即演讲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单元学习的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在项目启动后,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驱动性问题的特点,澄清分析、评价、创造等导向高阶思维的策略,再通过学生不同类型的阶段性实践,获得学习成果,并全程覆盖评价。上述六个维度彼此联系,互为补充,动态呈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教师随时可以根据学情进行细节上的调整。
(二)“三真”学习,扎实落地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设计理念中,正规学校里的学习是同‘真实性’学习相联系的”。[1]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必须置于社会情境中,借助教育话题的系统化,来培育真实学力。因此,“演讲圈”的学习设计应满足三个“真实”: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实践,真实的体验。所谓“真实的世界”,指的是学习应跨越文本和校园的局限,到社会环境中进行,至少也应与真实的社会事件相联系,或能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如驱动性问题可结合当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行设计。“真实的实践”,指学生必须真正去收集资源并分类,真实记录项目的实践内容,如调查走访,绘制项目“故事板”等。“真实的体验”则强调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学程设计必须强化情境,如项目开始时小组内进行“朗读者”“艺术家”等工作角色分配,小组内部演讲时进行“观众”“演讲者”的角色扮演等。
(三)“二评”结合,全程督导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评价有明确建议,“演讲圈”的学习涉及到上述多个方面,因而项目评价也应依据课标要求进行设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关注学习结果,做好演讲赛和单元测验得分记录;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学习过程,用作文本、团队手册、PPT等收集能反映学生演讲能力发展的资料,记录成长过程。特别要指出的是,“演讲圈”作为一种项目学习,它的评价是先行的,即项目启动前,阶段性项目评分表、演讲评价表、个人任务管理能力评价表、小组互动和合作能力评价表等就应设计好并向全体学生展示。教师作为项目管理者,要组织好阶段性读写演说活动,利用评价及时帮助学生制定计划单和时间节点表,在学生陷入迷茫时及时澄清信息,给予回应与指导,确保项目走向成功。
(四)“一问”到底,搭建支架
驱动性问题是“演讲圈”学习的灵魂所在,它衍展出蛛网式的下行结构组织,驱动着学习者围绕目标主动学习,不断搜索、分析、推理、评价、重构有价值的信息与内容。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指向历史、社会情境,提供学习者广阔的多向度的空间。本项目的驱动性问题示例如下:
一场迅速扩大的疫情让中国人的这个春节过得有些“悲壮”,不断攀升的病例数字,真伪莫辨的海量信息,一再推迟的开学日期,渐趋波动的家庭关系……似乎种种问题扑面而来,使你时而振奋,时而喜悦,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恐惧,时而深思……
身为演讲家的你,开始思考:大疫之中,如何用演讲传播爱/理性?
后续项目任务与活动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活动内容由易至难,思维认知也由浅入深。在关键的演讲词学习时,要注意程序性知识的策略设计和支架搭建,可以演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为重点,运用故事、互动、证据、语言、视觉化等策略,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将其认知层次导向高阶。
综上,“演讲圈”的探索证明,以BIE项目学习模式构建演讲单元的学习框架,以文学圈教学法来进行项目阶段性和细节性的补充调整,两者融合于同一单元进行教学具备高度可行性,且能有效规避当前演讲常规教学的弊端。教材中其他活动单元,如新闻单元、戏剧单元乃至其他主题单元,均可尝试开发出类似的“新闻圈”“戏剧圈”等系列课程,使学生习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成为积极的“自我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117-11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4]夏雪梅.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5]姚家锐.文学圈教学法初探[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