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 徐清亚

【机构】 (陕西省彬州市公刘中学)


【正文】中国传统的语文强度调读,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从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当今大多数特级教师的成功,也主要得力于朗读功夫。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法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常被老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因长期处于“听”的被动位置,学生渐渐变得倦怠,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
  新课标指出:“各个片面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教学必须成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朗读把无声语言文字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有一种情感渲染的魅力,带你进入作品创造美的意境中去,能激发学生情趣,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一碗水,而是要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一把火”。我们听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被他们所吸引、所打动,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去。朗读无疑是点燃学生求知之火的有效手法。实践证明,凡是上的比较成功的课无一不是贯穿了一个“读”字,通过声音点燃激情,把学生导入真实而又动情的语言情境中。我教《沁园春·雪》时,先范读了诗文,﹙尽管我读得并不完美﹚,我注意到学生眼睛里闪着兴奋的火花。读罢,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自由朗读时,他们个个都很投入,声情并茂,情绪高昂。可见,朗读能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浪花,激起他们勃勃的生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感受文学作品的音乐美
  汉字有四种声调,有汉字组成的文章只要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感受到汉语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好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的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优美的古诗词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这些美文美诗,读来或如大江东去,悲壮激越,或如泉水叮咚,婉转低回,有一种自然的音乐美。如果我们不善于抓住有音调,有频率,有色彩的朗读,学生怎么会感受到语言的声律美,又怎能进入课文的佳境,去领略文中的意韵,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把握好丰富多变的语调,优美流畅的文字,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读清楚诗的韵脚,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自会尽享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和谐之美。
  (三)有助于领略文学作品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重视情感的培养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章的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情和意会比较形象的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作者之情,再现作者的语气和语调,把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散步》,抒浓浓亲情,基调舒缓深沉,这款款深情,唯有用心领悟,方能体味其中之妙处。
  (四)有助于培养语感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培养语感。吕叔湘也认同这一点。朗读无疑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事实上,朗读水平也较高。朗读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反复朗读可帮助学生进入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领悟,无形中增强了语感,反映在写作中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
  因此,语文教学应返朴归真,回归朗读。因为学生的兴趣是读出来的,学生的激情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感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所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缺乏激情的教学。我们要把朗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用朗读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