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数学情景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 吴芳兰

【机构】 (青海省湟源县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中学阶段的数学难度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更要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虽然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讲者,但知识的学习非常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景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情景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注重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加入进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最终共同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造实物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正好适应了当代数学课堂的需要,虽然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导,但更需要适当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果光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得不到很大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尽量引用一些有趣的情景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实物情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说在准备讲解等腰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手工制作几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比如等腰、直角、等边,学生可以用木棍做,也可以用纸张裁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学生在做的时候就会去想做这个的意义是什么?做这些实物有什么作用呢?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将自己准备的等腰三角形拿在手中,并且试着提问,比如说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又是什么关系?而后教师让学生拿自己做的实物去思考关于刚才提的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待到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几个学生询问发现了什么,待学生分享完自己的见解之后,进而教师就才开始讲解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先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讲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这个性质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形上做好相应的标注,通过观察和练习来提高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知识的敏感度;再者在教师讲解每一个关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做的实物,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更快速的记住数学知识重点。采用实物情景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利用故事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类性质的课程,不同于文科学习,因为文科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讲解很多历史性的故事,但数学就很少;而且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即使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利用故事引出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教学辅助课件,提前收集好关于勾股定理的起源,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可以问学生学过那些利用人名命名的物理定律,学生可能会联想到初二物理知识中的牛顿三大定律,物理中的定律很多都是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学生回忆之后,教师接着可以告诉学生今天数学也需要学习一个定理,那就是勾股定理,并且可以用物理中的定律做对比,询问学生为什么会被称为勾股定理呢,难道勾股也是一个数学中的发现者的名字吗?教师以玩笑的方法引出课题,让学生抱着好奇的心理去猜想,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故事视频,该视频展示的正是勾股定理的起源,在播放完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明白勾股定理并不像物理定律一样,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勾股定理也不是一个人发现的,而是随着人类探索的步伐不断地跟进而发现的。在听完故事之后,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即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印象。比如讲到勾股定理的公式为“a?+b?=c?”这个式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稿本中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标上相应的符号,教师这时可以假定a,b,c三条边分别为:6、8、x,然后让学生用勾股定理公式带入算出未知边的长度,学生算完之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公布给学生,随后教师还可以转换题的其它类型,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多方位思考,毕竟在数学的学习中,最直观的就是直接用公式代入,因为数学类型往往是多变的。数学教师适当采取故事情景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故事中思考问题,获取知识,这样更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三、创建课堂学习小组,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
  对于数学这门课程而言,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是有限的,教师想要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创建课堂学习小组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有利于带动全班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第八章第三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这个知识点时,教师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之后,告诉学生一些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解法,在学生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这几个小组之间学习能力需要均衡,这样才有利于共同进步。分好组之后,教师安排小组学生,每个人出一道题目,这道题必须是包含二元一次方程的,不管是应用题、判断题还是选择题,都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选择,学生想好题目之后写到一张纸上,等到小组都写好之后,每个人把自己的题目纸条捏成一团,小组成员的题目都放到一起,小组成员之间随机抽取题目,并对这个题目进行解答,每个小组对自己抽的题目解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的题目,并且由出题人来对答案进行判定,如果小组成员回答错误的,出题人需要给答题人讲解这道题的解答思维,如果对题目有争议的可以向老师寻求解答,让老师告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教师通过课堂创设学习小组,有利于带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去思考问题和探究知识,从而逐步提升班级学生整体的数学能力。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只是自己向学生传达知识,更需要适当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尽管教师是课堂传授知识的主导者,但学生更是课堂接受知识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二军. 浅谈初中数学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 散文选刊:中旬刊, 2018(7)
  [2]方雪萍. 浅谈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