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赵芝红
【机构】 (新疆伊宁县曲鲁海乡上皮牙子小学)
【正文】摘 要: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
关键词:数学;生活;应用
一、引言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1、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4.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5.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交通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路边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数学与生活的衔接
如何找到数学与生活衔接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数学语言通俗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但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孙校长在教那位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他先后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最终终于让学生从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对了,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爱数学。
2.数学概念形象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巡巡诱导。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3.数学问题(例题)生活化和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数学学习情境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而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位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定会争先恐后地想为教师出谋划策。
5.数学作业可操作化
现在小学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在教长方体的特征时,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个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四、小结
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生活;应用
一、引言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1、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4.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5.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交通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路边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数学与生活的衔接
如何找到数学与生活衔接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数学语言通俗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但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孙校长在教那位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他先后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最终终于让学生从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对了,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爱数学。
2.数学概念形象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巡巡诱导。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3.数学问题(例题)生活化和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数学学习情境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而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位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定会争先恐后地想为教师出谋划策。
5.数学作业可操作化
现在小学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在教长方体的特征时,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个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四、小结
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