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之见

【作者】 席春萍

【机构】 (陕西省长武县冉店九年制学校)


【正文】摘 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农村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严重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他们成为将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障碍。学校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主要的场所。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义务教育孩子们改掉这些坏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孩子生活在农村,生活单调,听的少、见的更少,使他们在受教育环境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没有良好的环境熏陶,也得不到足够的正确指导和帮助。因此,多数学生从小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初中后,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加之父母文化程度有限,多数还外出打工,孩子均由爷爷、奶奶照管,老人管得了孩子的饱暖,却管不了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所以,孩子们不良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多,并感到学习越来越吃力,随之产生厌学现象,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日不如一日,甚至辍学。笔者就农村初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农村初中生中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初级中学,多数学生来自于周边的农民家庭。农村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他们养成了一些与学校教育的要求不相合拍的、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1)落后的生活习惯。校园和教室里的纸片、包装袋到处可见,随地吐痰、泡泡糖,不讲公共卫生。与人交往不诚实,说谎、不守信;有的经常说脏话、利己思想严重。(2)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顺从家长的要求,学习盲从、没有动力。上课打瞌睡、玩手机,迟到现象时有发生,不知道怎样听课,不能集中精力,不是左顾右盼,就是做小动作、说话。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提问,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3)较差的安全意识。有的学生安全意识差,把排水口堵塞,把消防带窗的玻璃打破,从楼上窗口直接往外面扔东西,在楼道内追逐撵打,上下学路上三、四人一排并排骑自行车等等。(4)淡漠的法律观念。高年级学生还会出现了一些“侵权”、“侵财”行为,向低年级的学生索要钱物现象也时常发生。(5)缺失的文明素养。教室墙壁上的脚印,楼道墙壁的脏印,学校厕所内出现的乱画乱涂的痕迹,废纸篓和便池内出现的饮料瓶、包装袋等;甚至有的男生和少数女生穿衣不整、发型不合格,抽烟、喝酒,踢坏教室门板,损坏课桌凳,而且屡教不改。农村孩子身上的这些习惯,严重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们学校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主要的场所,作为教师更有义务帮助孩子们改掉这些坏的习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对此,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的不良习惯,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习惯肯定难以形成。
  (2)学校及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部分地区对学生成绩重视度过高,导致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德育教育,知识落实重于方法指导,成绩重于做人,我想这应该是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家庭及父母方面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居住在亲戚朋友家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等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置之不理,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都较城里学生差。 
  (4)应试教育因素。由于近几年,人们对高考的关注率越来越高,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众说纷纭,学校办的好坏,其中最关键的是看初中学校的中考升学率。因此,学校的整体工作思路也发生了变化,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演变为侧重智育而轻视德育,尤其是农村学校更是如此,学校的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学校的发展规划不符合时代要求,就导致了农村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根据以上校情,我们重点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四个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规范日常训练,加强养成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学校在开学初就应让班上制订班级行为规范,并要求班上征求学生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整理服装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5)学会感恩,为父母、他人、集体做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中学生。(7)向家长讲解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9)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争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严格规章制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学校还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
  3、抓好常规管理、增强自主管理能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使学生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学校除了让学生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守规范之外,还设立了“文明监督岗”,负责检查路队、课间秩序、仪表、卫生、两操等项目,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汇总(每个方面每学期一个月),按得分高低进行考核,学生们以身作则,公正、公平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增强,也增强了大家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强化班级管理,约束不良行为。要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到实处,班级的管理是关键环节,通过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学生的自律行为,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和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定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网络文明教育、远离毒品教育等多种教育,培养和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遵纪守法、讲科学、不迷信、自觉远离网吧、远离毒品的思想意识,以此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作为班主任要组织经常性的良好习惯强化活动、及时检查、评比和公示,形成“人人抓常规,人人守常规”的良好风气,促进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变。 
  5、注重班干部队伍建设,形成自我管理机制。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是促进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保证,一支素质良好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对未成年人进行良好教育的主力军。所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因此,要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分担班主任的一些工作,做任课老师的好帮手,先通过观察培养一批“精英”,然后通过这些“精英”带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评价,激励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班干部的有效管理下,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如名人名言,挂图,校歌、校训,楼道“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1)通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每周都有训练重点。(2)各班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题班会,同时总结前段时间习惯培养取得的成绩,布置本周训练要点。(3)每月评选一次“好习惯之星”,表彰在黑板报宣传栏上。(4)每学期期末,评选校级“好习惯之星”进行表彰。
  7、家校联系,评价激励,多方联动促养成。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构建家校育人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微信群或QQ群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学生在校的表现、学生的风采展示以及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等,做到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二是引导家长参与评价。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活动。活动中,学校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三是注重家庭教育方法的传授。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微信群或QQ群等形式,给家长宣传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让家长合理、有技巧的评价、管理、帮助孩子,以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8、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引导、实践,学生就会逐渐熟悉校纪班规,就会明白老师的要求是什么?逐渐由被动遵守变成习惯遵守,继续深化实践,逐渐成为自觉遵守。同时,毕竟学生的自控力、自觉性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探索、发现、建立起自律与他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有效督导机制,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在不断深化的反复中,在主动和谐的督导中逐渐形成。要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是表率。我们还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和任课老师配合,加强配合,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平时要求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自省,同学们自觉地纠正了不良行为,从而形成了好的习惯。 
  总而言之,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不仅需要经过学生的长期努力,更需要家长、教师不断地督促和引导。作为学校,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宽容的态度,针对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坚信只要我们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并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