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牧区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 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语文课堂为例

【作者】 杨玉娟

【机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小组合作模式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新亮点,更是直接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但农牧区小学由于社会地理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小组合作普遍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因此,正视小组合作模式在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适合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小组合作模式,对于当前我校的语文课堂改革而言迫在眉睫,并且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农牧区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薄弱。对于农牧区小学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而言,首先缺乏一个较为良好的语言环境。以我校为例,本校学生常用语言基本以藏语和青海方言为主,学生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都极少使用普通话。甚至于很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加之我校有将近一半学生为寄宿生,普遍缺少语言上沟通交流的机会。这就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乏主动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小组合作进展缓慢,较难获得预期效果。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我校共有一线教师69人,平均年龄45周岁。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也使得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因循守旧,较难转变教学理念。日常课堂教学仍以“教师教,学生学”为模式,教师出于“不放心”心理,很难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去发挥。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一种现象:小组合作在日常教学中流于形式,却在公开课、示范课、教研室听课等形势下,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点缀。
  3、小组合作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在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时过于随意,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来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在课前没有充分备课,备学生。导致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无法做到结合学生学情去设计适合学生合作探讨的问题,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掌握不到位。从而使得小组合作模式难以发挥实效性。
  4、小组成员分配不合理。以我校为例,班级普遍都为大班额,每班学生均在50-60人之间。在进行小组分配时,多数教师会以八人为一小组,每组按照成绩组成“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的模式。很少会有教师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去分组。这就导致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优等生成为小组主导,中等生配合参与,学困生蒙混过关的局面。无法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并且学有所获。
  5、缺乏相应的评价及奖励机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小组合作表现较突出的成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及奖励机制。教师评价往往过于笼统,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诸如“很棒”“非常好”“说的不错”等口头评价上。而对学生的奖励,很多教师都会采用传统的贴贴画,拍手鼓掌等方式,不能求新应变。这样的奖励方式因为没有起到后续激励的作用,因此很难提高学生对于小组合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解决策略
  1、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并不是说小组合作越频繁越好。因此,结合农牧区小学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时,可优先考虑贴合学生实际,同时学生又较为感兴趣的课题作为小组合作的内容,让学生能有话可说。同时安排好小组合作的密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逐步适应小组合作的模式。
  2、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学校应安排教师参与与小组合作内容有关的活动。例如其他学校的小组观摩课,名校名师的网络课以及相关的理论学习等。让教师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并能转变其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自发的运用小组合作模式。
  3、提倡教师务必要认真备课,备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学情,并能结合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内容,数量上一定要少而精。在向学生布置小组合作内容时,要做到要求明确,引导到位。必要时,可围绕课文中心,将彼此之间有联系的几个内容同时下发到几个小组,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提升思想认识,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流利的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又能节省课堂时间,真正做到让教师“安心”。
  4、在进行小组分配时,教师应淡化学生成绩,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例如:可以将口头表达能力佳的学生、不善言谈但心思细腻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记录笔记能力较好的学生、擅长绘画的学生、讲故事绘声绘色的学生、领导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到一组。这样小组成员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更易发挥各自潜质,形成心理归属感和成就感。同时,每个小组必须要有小组长能代替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建议小组长定期轮换,避免造成“一人独大”的局面。
  5、完整的奖励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优点和缺点,评价要尽量具体,切不可笼统的一带而过。在设置奖励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化差异以及奖励的可延续性。比如: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用积分卡、棒棒卡、奖励币之类的卡片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形成积分制度,当学生的卡片积累到规定数额时给予物质奖励。对于中高年段学生,教师可适当改变奖励方式,一部精彩纷呈的电影,一次放松身心的室外活动课对于这些大孩子而言,无疑是最棒的奖赏。
  总之,对于农牧区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生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摸索和努力。以上我谈到的几点仅仅是个人较为浅薄的分析和理解,尚有很多不足之处。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全体教师的集思广益,不断实践之下,我校的小组合作模式能够真正做到立足于学生,服务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