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说“尚公主”之“尚”

【作者】 张 璐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正文】  摘 要:自汉代始,相关史书中常出现“尚公主”一词,屡见于班固《汉书》中“XX尚XX公主”之云。那么“尚”字是否就如颜师古所说“尚犹配也”,“尚公主”是不是就仅仅看成是“配公主”?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结合前人观点,探讨“尚”字的一些使用限制、感情色彩以及和“选尚”之间的辨析。
  关键词:尚公主;选尚;高攀
  汉代伊始,就有许多人对“尚”进行了解释。《汉书·张耳陈馀传》有载:“敖已出,尚鲁元公主如故,封为宣平侯。”注引:“师古曰:‘尚犹配也。’易泰卦九二爻辞曰‘得尚于中行’,王弼亦以为配也。诸言尚公主者其义皆然。而说者乃云尚公主,与尚书尚食同意,训尚为主,言主掌之,失其理矣。公主既尊,又非物类,不得以主掌为辞,贡禹又云‘诸侯则国人承公主,益知主不得言主掌也。’”当前学界,如宦荣卿,也是普遍赞成颜师古和王弼的看法,认为“尚”就是“配”而非“主掌”。我也认可这种看法,但是我认为 “尚”字在使用的时候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不同于“配”的灵活。笔者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说明。
  一、尚谁
  首先,当“尚”字为“配”义充当谓语时,后接宾语是否仅仅是“公主”?《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有载:“又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注引:“晋灼曰:‘娶天子女则曰尚公主,国人娶诸侯女曰承翁主。尚、承皆卑下之名也。’”如此看来,“尚”只能与“天子之女”进行搭配。其实不然。
  在周朝,天子之女称为王姬。
  《国风·召南·何彼穠矣》有载:“何彼穠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毛诗正义》:“《何彼穠矣》,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
  所以若是娶天子之女,即应为“尚王姬”,但是并未查到相关周朝资料进行佐证。而“公主”最早的意思是让地位仅次于王的“公”来主持天子之女的婚礼,是以“公”“主”婚的意思。《事物纪原·卷一·公主》有载:“《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周事也。’《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续事始曰:‘自古至周天子之女未有封邑至周中叶,使同姓诸侯主之,始谓之公主也。’”在《史记·吴起列传》中有记载:“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魏公主就是魏武侯公叔座之女,是诸侯之女。可见后来,多以“公主”称呼诸侯之女。
  直到汉朝,“公主”作为天子之女的专属称呼才固定下来。
  《东观汉记·卷八列传三·耿恭》:“耿氏自中兴以后迄建安之末,大将军二人,九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高后崩,代王之来…….传至曾孙颇,尚平阳公主。”
  《晋书·杜预》:“杜预,字符凯,京兆杜陵人也……初,其父与宣帝不相能,遂以幽死,故预久不得调。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
  王莽建新朝后,改公主为室主。《汉书·外戚列传》有载:“自刘氏废,常称疾不朝会,莽敬惮伤哀,欲嫁之,乃更号为黄皇室主。”注引:“师古曰:‘莽自谓土德,故云黄皇室主者,若汉之称公主。’”但无相关史料记载“尚室主”之说。
  后北宋宋徽宗于政和三年,应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帝姬,才有了“尚帝姬”的记载。
  《铁围山丛谈·卷一》:“副车,盖谓其弟鞗,尚徽宗女茂德帝姬云。”
  《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卷》:“鞗京之子尚康福帝姬。”
  《东都事略·卷十七世家五》: “钦宗以越王叔父不可遣……晟尚荣德帝姬…….。”
  后金至清,皇女与宗女皆称为格格。
  《(光绪)广州府志·卷三·训典三》:“一、从前尚过公主、格格之额驸等,照伊等品级,着加恩赐。”
  《东华录·顺治八》:“谕伊思丹津喇嘛曰:‘前苏尼特腾机思举国来归,尚格格,封王爵,恩养甚优,乃负恩叛去。’”
  所以“尚”字虽起初是与“公主”搭配,但是那时的公主是诸侯之女,并不是天子之女。汉代之后,“尚”字后接都是天子之女,“帝姬”、“室主”、“格格”等皆可。因此有人认为,“尚”并不是一个单纯表示婚配意义的词,它是一个专门用来指男子娶公主的词。因此林剑鸣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牍概述》中有处疏漏,其文略云:“馆陶长公主嫖。文帝女,尚陈午;阳信长公主。景帝女、先尚曹寿,后尚卫青。卫长公主,武帝女,尚栾大。”三句四处言公主“尚”夫,但是我们通过刚刚的分析可得:“尚”字用于“XX(男性)尚公主”的语境,放在这里不太合适。
  《汉纪·前汉孝武皇帝纪二卷十一》中也有记载:“午即婴孙也。婴封堂邑侯,午尚长公主嫖。”
  《册府元龟·卷三百》:“陈午堂,邑侯则曾孙也,尚文帝女馆陶公主嫖。曹寿相国参之后,嗣平阳侯,尚景帝女阳信公主,是为平阳主。后大将军卫青既尊贵,而寿有恶疾就国。……乃诏青尚平阳主。”
  以上皆有记载,也可为佐证。
  二、高攀为尚
  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载:“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晩。”这里的“尚”后接的不仅不是公主,还是个男子。注引:“师古曰:‘尚犹配也。义与尚公主同,今流俗书本此‘尚’字作‘当’,盖后人见前云文君恐不得当,故改此文以就之耳。’”大概意思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后人发现“尚”后面接的不是公主,觉得这样不妥当,就改成了“当”。其实“尚”字有高攀、攀婚之意。《说文解字》:“尚,曾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曾也。尚之词亦舒。故释尚为曾。曾、重也。尚、上也。皆积累加高之意。义亦相通也。”熟悉这段《汉书》内容的人应该知道,卓王孙是商人,士农工商中最低的那一等,而司马长卿是辞职的士。在卓王孙看来,自己女儿能让司马长卿娶,是自己女儿高攀,所以用“尚”来表示。
  那么“尚公主”中的“尚”是否有高攀之意?贾岩指出:“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有载:‘勃太子胜之尚之’。裴骃《集解》引用韦昭的注解:‘尚,奉也。不敢言娶。’”所以贾岩他认为“尚”是有高攀的意思的。“娶”在《说文解字》解释道:“取妇也”,而“取”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捕取也”,本义是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贾岩认为“取妇”最早也是不含礼聘之意的。因此不敢言“娶”,而要用有高攀色彩的“尚”来搭配,有尊崇皇室之意。在我看来“尚”确实有攀婚的意义,但是“娶”和“取”就真的不能和“公主”搭配么?其实不然。
  《东观汉记·卷十列传五》中有载:“通娶宁平公主爲大司。空性谦恭,常避权势,谢病不视事。”
  《后汉纪·后汉光武皇帝纪卷四》:“邓王王常、西平王李通俱之国,镇抚南方。通娶世祖妹即宁平公主也。”
  《周书·苏绰传》:“威少有父风……娶晋公护女新兴公主,拜车骑大将军。”
  此间皆有“娶公主”之辞,所以“娶”不带有轻视之意,而“尚”与“娶”在情感意义上也并没有区别。
  三、 选尚之“尚”
  《九朝编年备要卷》宋绍定刻本(以下称为宋本)中记:“鞗京之子选尚康福帝姬,驸马都尉带文阶自鞗始。”前面我们介绍了关于《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卷》版本(以下称为四库本)记载:“鞗京之子尚康福帝姬,驸马都尉带文阶自鞗始。”两个版本仅差一字。宋本中记“选尚”而四库本中记“尚”,所以“选尚”是否和“尚”意思接近,亦或是脱字?对此笔者查阅“选尚XX公主”的相关语料。
  《褚渊碑文》:“(渊)选尚馀姚公主,拜驸马都尉,汉结叔髙,晋姻武子,方斯蔑如也。”
  《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卷二十八》:“后,琅邪东武人也。父完,深沉有大度,举孝廉,稍迁五官中郎将、侍中,以选尚阳安长公主。”
  其间行文中的都见“选尚”。由此可知,“选尚”一词原本存在,“选”也并非是脱字。这时候“选尚”可以看成是“尚”,是“配”的意思。
  李埴在《皇宋十朝纲要·卷十五》中记载道:“和福公主政和七年二月封和福帝姫,未及选尚,后北狩;永福公主政和七年二月封永福帝姫,未及选尚,后北狩;惠福公主重和二年正月封惠福帝姫,未及选尚,后北狩。”
  在前面我们已经清楚了“选尚”字作为动词有“配”之意,但是在刚刚看到的资料中,“选尚”就不是“配”的意思了。《汉典》中记载这个词来源于《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谶兆下·晋公朱崖》:“尝闻江南李主钟爱一女……国主曰:‘吾止一女,才色颇异,今将选尚,卿等为择佳壻。’”在这里“选尚”指为公主择偶,大体可以把“选尚”看作是“嫁”,亦或是“选驸马”。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有载:“尚馆陶公主施。施者,宣帝长女,成帝姑也,贤有行,永以选尚焉。”
  《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卷二十八》有载:“父完,深沉有大度。举孝廉,稍迁五官中郎将、侍中,以选尚阳安长公主,主帝女也。”
  秦观在《王俭论》记载:“﹝王俭﹞之仕宋,袭封选尚,其为亲贵,固非安之比也。”
  所以可知“选尚”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不同。当“选尚”后接宾语时,意同“尚”;当“选尚”作为宾语时,意为“为公主选驸马”。
  参考文献:
  [1]宦荣卿.公主下嫁不可言“尚”[J].东北师大学报,1987(01):76.
  [2]贾岩.学人用语指瑕[J].《语文知识》?2006,03:22-23.
  [3]刘佳伟.宋朝驸马都尉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9,39(04):61-67.
  [4]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 (汉)许慎撰, 2015
  [5]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段玉裁撰, 2013
  [6]汉书[M].中华书局, (汉)班固撰, 2018
  [7]史记[M].中华书局, (汉)司马迁著, 2019
  [8]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杨伯峻, 2016
  [9]东观汉记校注[M].中华书局, (东汉)刘珍等撰, 2016
  [9]晋书[M].中华书局, (唐)房玄龄等撰, 2014
  [10]铁围山丛谈[M].中国书店出版社, (宋) 蔡絛, 2018
  [11]东华录[M].齐鲁书社, (清)蒋良骐撰, 2005
  [12]袁宏《后汉纪》集校[M].云南大学出版社, (晋) 袁宏, 2008
  [13]东都事略[M]. 齐鲁出版社,(宋)王称,2000
  [14]广东历代方志集成[M].岭南美术出版社,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2007
  [15]汉纪[M].中华书局,(汉) 荀悦,史澄撰?,2002
  [16]册府元龟[M].中华书局, (宋)王钦若等, 2019
  [[17]周书[M].中华书局,(唐)令狐德棻,2017
  [19]皇宋十朝纲要校正[M].中华书局,(宋)李埴,2013
  [20]诗经[M].中华书局, (清)方玉润撰, 2016
  [20]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毛亨, 1999
  作者简介:张璐(1996- ),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