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小学生数学审题错误及心理归因分析

【作者】 才让三主

【机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龙藏乡寄宿制小学)


【正文】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述的意思。现在的大多数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都能较好地掌握,但是在应用知识独立解题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许多孩子喜欢在拿到题目时看见数字就去加、减、乘、除,没有落实好审题环节。从近几年农村学生解题错误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审题能力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今许多老师和家长只是一味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其实在这种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背后,我们更要深入分析他们在审题中产生障碍的心理原因,寻找克服审题心理障碍的对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对于小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打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审题中的错误现象
  1.审题不全面。小学生本来年龄小,观察力、思维能力较弱,在完成数学作业和解决数学问题中,总是粗心大意。同时由于识字量有限,理解文字能力也就收到局限。每次考试我都强调要认真看题目,但还是一些学生把题目看错,解题是答非所问。一问那些学生,结果是:我没有看题目,因为题目中太多字我不认识,所以干脆不看。例如,一道三年级试题:“一位老师带领15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只能坐4人,至少需要多少条船?”批改时,我惊奇地发现好多学生都没将老师算进去,因为他们只看见了阿拉伯数字15和4,而似乎忘记了“1位老师”的存在。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见题就做,如三年级期考有一题:出示箭头朝上指示北的示意图,问题是:箭头朝右的方向表示()方,跟它相反的方向表示( )方。很多学生想都不想就以为又是填上(北)下(南),按:“老印象”办事。
  有一类学生,就是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如一次数学考试的选择题:下列年份不是闰年的是( )选出下面错误的答案。A. 1900 B.1996 C.2003这道题有一半的学生都选择A或C。关键是他们没有看到题目中关键词“错误”。
  以上审题不全面是很多学生共有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指学生自己本来理解和会做的题目,但由于在做作业或考试时,审题不全面,出现跳题、漏题、计算符号看错、抄错数字等导致了错误。
  2.不理解题意。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对关键词句并不理解,这主要跟数学阅读能力有关;还有一些学生无法把文字叙述转化成简单的数学语言来进行审题。这些学生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读了几遍题目后,仍然无法理解题目的有关信息,对数学术语或字词不理解。如区分“时间和时刻”,“减少到”和“减少了”、“提高了、提高到”等分不清。
  3.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但在做题目时候却忘记了。我班里有一个孩子他每次考试时候都会把很简单的题目做错,当别人问这道题目怎么做,他可以很完整很准确答出来,但是真正动手就做错。
  二、农村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审题错误的心理归因
  根据教学中所掌握的这些情况,通过深入分析,我个人认为学生审题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轻视,不认真审题造成思维出现偏差。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为是,因此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例如:一根木头锯断要2分钟,把这根木头锯成4段,要几分钟?学生出现两种解法:①2×4=8(分钟);②2×(4-1)=2×3=6(分钟)。我们知道,解法②是正确的。而出现解法①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产生心理轻视,忽视了题中至关重要的词句,他们在审题过程中,根本没有仔细去思考“锯成4段”的真正含义,想当然地认为“锯成4段”就是“锯了4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要教学生画出简单的情景图帮助审题,教师自身也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并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心理畏惧,难以分析数量关系时,审题受阻,信心丧失。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紧张,再也不想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例如:有一满杯水,聪聪第一次喝半杯,然后加满水搅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他一共喝了多少水?
  尽管喝了四次,前三次喝了都加满水,但是四次所喝的水的总和就是原来的那一杯水,所以,他四次一共喝的水是1杯。本题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多、较繁,分析思路较乱,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往往会自动选择放弃。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契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3.心理定势,审题受思维习惯干扰。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都是因为心理习惯、定势思维干扰造成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产生思维上的定势,使审题有误。如一年级学生学完加法计算后,有一道应用题:妈妈原来买了10个苹果,吃了6个,现在篮子里一共还有几个?学生一看到“一共”两字,就用加法计算。又如:学完简便计算后有这样一题:24+6―24+6,有些学生误以为可以使用简便计算,把减号两边的加法同时计算,其实这道题属于同级运算,应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这说明定势思维在审题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又要重视训练他们运用概念、规律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学生消除不利的思维定势。
  4.心理错位,寻找隐含条件能力差。许多数学问题中包含着潜在的信息,必须要从已知的条件中抓住关键问题挖掘新信息,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审题中,思维处于狭窄状态,没有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关键的条件上,导致思维焦点错位,便使问题无法得以解决。例如:小覃要从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部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狭窄地集中在“先要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上,就是想不到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剪下的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上,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吗?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改变这种思维的狭窄状态,认真那阅读题目,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克服审题中的思维狭窄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