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地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索

【作者】 杨彦琴

【机构】 (新疆伊宁市第十七中学)


【正文】摘 要: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也才能更全面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
  关键词:地理课堂;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既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地理教学突破至酷的首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很好的运用地理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地理教学中,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是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材料。
  二、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在地理教学中,联系生活,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自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提问或结尾等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
  例如我们在分析讲评“春分——夏至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变大或变小”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散分析①春分——夏至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夏至——秋分或秋分——冬至或冬至——春分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北极或南极附近的极昼或极夜现象的范围大小变化——等等。从而起到思维力启迪与知识的融会贯通效果。再如讲到气候时,由气候特征可联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历史上的战争,交通运输,饮食习惯等等。以此来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地理知识竟赛、演讲比赛、地理调研、地理兴趣学习等等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地理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曾在本学科组织过一次全校性的“地理漫画与小论文竟赛”活动,学生活动热情非常高积极踊跃查阅资料、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共收集到100多篇作品。有的通过绘漫画反映“水污染、噪声污、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有的通过论文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或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阐述一己之见,尽管部分作品在绘画技法、语言表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总的来说,绝大部分作品取材新、角度巧、思路宽,质量是较高的。通过这一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实实在在认识到地理的现实意义更锻炼了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当一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认识和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通过逻辑思维才能透彻地理解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从而获得正确完整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国家地理时,通过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植被、农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等等。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了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思维的综合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总之,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也才能更全面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